被牛顿和爱因斯坦抄袭的《永乐大典》,到底都写了啥?
被牛顿和爱因斯坦抄袭的《永乐大典》,到底都写了啥?
近年来,关于《永乐大典》的网络传言甚嚣尘上。有人声称,西方的科技发展和文艺复兴都是因为抄袭了《永乐大典》,甚至有人认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曾从《永乐大典》中获得灵感。这些说法是否属实?《永乐大典》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网络传言:《永乐大典》是西方科技发展的源头?
一些网友声称,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爆发的各类百科全书发行狂潮,是因为翻译了《永乐大典》。更有甚者,将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解读为用那颗坠落的苹果,隐喻当时逐渐衰落的中国。还有人指出,西方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情节上有相似之处,且两个故事主角的名字开头字母都是L与Z,因此推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抄袭《梁山伯与祝英台》。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注意到《永乐大典》四个字的英语直译"Yong Le's total"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发音相似,因此推测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可能并不存在,而所谓的"亚里士多德"其实就是《永乐大典》。
这些说法听起来非常玄幻,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永乐大典》的历史地位
《永乐大典》确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足以说明其重要性。《永乐大典》正本共计11095册,约有3.7亿字,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册古籍,以及大量后来已经失传的秘籍史料,堪比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瑰宝之精华浓缩。编纂这部巨著动用了2196人的庞大编纂队伍,耗费整整六年才完成。
然而,这样一部重要的著作,如今却只剩下些许残本。关于其丢失的原因,网络上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明朝官员徐光启勾结传教士利玛窦将《永乐大典》偷运到西方,以换取红衣主教的职位。
历史真相:《永乐大典》并非"宇宙级巨著"
事实上,《永乐大典》的内容并没有网络传言中描述的那么神奇。它只是一部根据当时已有的著作典籍编纂而成的合集,类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它记载的都是以前和当时已有的知识,不可能预见未来的高科技。正如在百度百科上永远搜索不到核聚变的具体操作方法一样,《永乐大典》也不可能记载未来的高科技。
虽然《永乐大典》的丢失时间与西方文艺复兴和科技爆发的时间节点恰好吻合,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科技发展完全是照搬《永乐大典》的结果。更合理的解释是,《永乐大典》让西方的科技文化水平从此前落后于中国的状态,迅速追赶到与明朝中国持平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因此,与其说西方"偷"了《永乐大典》,不如说《永乐大典》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为西方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