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月对应的天干地支 十二月份对应的天干地支
十二个月对应的天干地支 十二月份对应的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计时和纪年方法,源于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它不仅用于纪年,还广泛应用于纪月、纪日和纪时,形成了独特的历法体系。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个月份对应的天干地支,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天干地支的基本概念
天干地支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计时体系,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它们不仅用于纪年,还可以纪月、纪日和纪时。
纪月
纪月用的也是六十甲子,每月用一个干支表示,十二个月份对应的地支是固定的,天干在变化,具体可以查看万年历。
- 一月:寅月
- 二月:卯月
- 三月:辰月
- 四月:巳月
- 五月:午月
- 六月:未月
- 七月:申月
- 八月:酉月
- 九月:戌月
- 十月:亥月
- 十一月:子月
- 十二月:丑月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月份虽然近似农历月份,但两者不同。因为干支纪月是根据节气划分的,比如以立春为一月的开始,以惊蛰为二月的开始,这和农历月份是有一定出入的。举例说明,2022年的农历二月,基本就是癸卯月,不过两者前后是有几天差别的。
纪日
纪日用的也是六十甲子,每日用一个干支表示,按顺序不断循环至今,比如阳历2022年3月30日,就是壬寅年、癸卯月、壬午日。壬后一位是癸、午后一位是未,所以明天31日就是癸未日。壬前一位是辛、午前一位是巳,所以昨天29日就是辛巳日。根据这个规律,我们是可以知道千万年后或千万年前某天的干支的。
纪时
纪时用的也是六十甲子,不过这里的时指的是古代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等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每个时辰用一个干支表示,十二时辰对应的地支是固定的,天干在变化,具体可以查看万年历。
- 子时:23:00-01:00
- 丑时:01:00-03:00
- 寅时:03:00-05:00
- 卯时:05:00-07:00
- 辰时:07:00-09:00
- 巳时:09:00-11:00
- 午时:11:00-13:00
- 未时:13:00-15:00
- 申时:15:00-17:00
- 酉时:17:00-19:00
- 戌时:19:00-21:00
- 亥时:21:00-23:00
天干地支的推算方法
月份的天干地支推算方法
月份的天干地支推算如下:月天干=年份天干对应数字×2+农历月份,得出的数字如果是双数,就减十,直到减为单数为止;月地支不用算,农历月份对应的地支就是月地支。
例如:计算2020年12月11日的月份干支,2020年为庚子年,对照图一,年份天干庚对应数字7,12月11日在大雪和冬至之间,农历为11月,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轻松的推算出来了。
月天干=7×2+11=25-10-10=5,5为戊,11月对应子。
所以12月11日为戊子月。加上年份,这天就是庚子年戊子月。其他月份的天干地支也照此推算。
十二地支对应的四季
- 寅、卯、辰:农历正二三月春季,春季万物发芽滋生,三合会为木。
- 巳、午、未:农历四五六月夏季,夏季万物开花茂盛天气炎热,三合会为火。
- 申、酉、戌:农历七八九月秋季,秋季万物成熟,肃杀,三合会为金。
- 亥、子、丑:农历十十一腊月冬,冬季万物收藏,归于地下,冰雪覆盖地面,三合会为水。
十二地支对应时间表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