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的瑰宝
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的瑰宝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的代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批把"到唐代的鼎盛时期,再到现代的多样化发展,琵琶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琵琶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演奏技巧及其文化影响。
琵琶的历史渊源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关于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时。魏晋作家傅玄在其《琵琶赋·序》中记载,汉代曾为乌孙公主出嫁昆弥而制作适合马上演奏的乐器。同时期的杜挚则认为,琵琶的产生是在秦始皇修长城时期,百姓以弦鼗为乐器。
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批把,谨按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汉武帝时期,江都王的女儿刘细君出嫁时,为了适应马上奏乐,参考弦鼗和琴瑟等乐器制成了后世所谓的“秦汉子”,“秦琵琶”。
魏晋时期的演变
魏晋时期,人们以“琴瑟”等字为基础,改“批把”为“琵琶”。此时秦琵琶已制作考究,取丹泽北部之嘉桐,于每年春日裁三尺五寸,张柞蚕丝四弦,加以刻饰流离。魏晋时期,“琵琶”便正式进入宫廷。
隋唐时期的鼎盛
至唐代,琵琶已发展成熟,直趋高峰。琵琶在唐朝受欢迎的程度,从它受众的阶层分布之广就可见一斑。上至宫廷,下至寻常百姓家,远至边塞军营,处处可见琵琶的身影。
唐代涌现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
宋元明清的发展
宋、元时期,随着城市文化的繁荣,说唱音乐在民间流行,琵琶成为了首选的伴奏乐器之一。明清时期,琵琶则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器乐合奏,在北方以弦索十三套为代表,在南方以江南丝竹、弹词为魁首,迎来艺术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高峰。
琵琶的流派传承
中国近代汉族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浙派”(平湖派)、“汪派”等多流派。各流派在演奏技法、音乐表现力和擅长曲目上都有差别,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琵琶的文化影响
琵琶乐曲雅俗兼具,不仅可以满足文人士大夫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又可以满足广大劳动群众对“粗犷质朴之美”的追求。在几千年历史长卷上,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画上了浓墨重彩、璀璨光芒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