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之车库优化策略
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之车库优化策略
随着房地产行业竞争加剧,开发项目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小,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重视设计全过程咨询工作。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新建工程"为例,总结了地下车库设计优化的关键要点,为建筑设计和工程咨询提供实用参考。
总图规划
要充分利用地上停车位指标,在满足绿地率、对地上建筑影响评估等条件下,充分布置地上停车位,减少地下车库规模。这是最简单最有效降低成本的办法。
地面停车规划设计中需注意一个问题,有部分设计单位对地面停车有个误区,认为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4.2.1条规定,地面停车位与建筑需要满足6米防火间距的要求,“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新建工程”的设计单位也是按以上要求进行了设计。
针对此问题,住建部已发文,明确小区内部的地面停车不适用上述规定,见下图。当然,具体怎样执行,或项目所在地有没有当地的特别规定,则仍需以当地住建部门的规定为准。
另外需注意一点,若地面停车位设置充电桩,则仍需执行上述防火间距的规定执行。
地下车库的层数
需严格控制地下室的层数,一层地下室能满足要求的情况绝不做两层地下室,需设二层及以上地下室的,需复核地下室轮廓是否已充分利用退缩条件,在单层满铺仍无法满足车位要求的情况下方可增加地下室层数。
经过大量的实际工程成本数据分析,对比了几种方案的地下室层数及竖向布置方案与成本大小的内在关系,结论如下图:
各方案对应的成本由低到高排序如下:A<D<B<C。
地下室(暂不考虑人防)造价的成本经验数据如下:
- 地下一车库建安成本约为1600元/平米;
- 地下一+地下二层车库建安成本约为2100元/平米。
由此可见,地下室应尽量布置在地下一层,其中C方案(负二层面积大于负一层面积)要严格杜绝出现。
地下车库的轮廓
地下室轮廓要尽量方正,避免出现锐角弧线,造成布车障碍;地下室轮廓要紧凑,避免出现多余空间,造成无效面积;地下室轮廓简洁,避免出现多段折线,造成外墙增多。
地下室侧壁及其防水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等的造价占地下室总造价的比例较高。同等面积的地下室,轮廓越方正,其侧壁面积越小,相应的工程造价就会越低。见以下案例对比。
A不可取方案
B可取方案
其中方案A设计缺陷较多,轮廓不够方正,出现较多锐角、弧线、折线,造成布车障碍和无效面积。
地下车库的平面布置
车库平面优化的核心是提高停车率,停车率=地下车库总面积/停车位总数。提高停车率即在同等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布置停车位。相应的在满足停车指标的前提下,停车率越高,地下室面积越小,成本越低。停车率指标直接反映一个地下车库的停车效率,也极大影响项目的整体工程成本。
参考对比了大量项目的停车率数据后,整理出以下的控制指标,可作为评判地下室平面设计优劣的依据。
类型 | 停车率(平米/辆) |
---|---|
无人防地下车库 | 32 |
有人防地下车库(视人防区面积占地下室面积的比例确定) | 34~38 |
停车率的高低与车库平面的设计息息相关,车库平面设计优化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 柱网尺寸
柱网尺寸是否经济合理,是影响地下车库停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网尺寸与项目当地规范要求的最小车位尺寸、车道宽度和柱子宽度均有关系。在符合项目定位的前提下,应力求控制最小柱网尺寸,避免空间浪费、布置最多停车位。
柱网跨度尺寸 = 车位宽度尺寸 + 柱子截面尺寸 + 抹灰层厚度。
目前大部分项目的大柱网三个车位的柱网尺寸普遍设计为8100 × 8100mm或8400×8400mm,按《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规定的小型车位尺寸2400×5300mm。即3个标准车位宽2400× 3=7200mm,柱子截面一般为600×600方柱,柱子抹灰层厚度50mm(再加上施工预留尺寸50mm),则柱网尺寸可优化为7200+500+100 =7800mm。
再结合结构专业对地下室柱网方案分析、经济性对比,可直接确定地下室的柱网尺寸,进行柱网排布,如下图。
2. 行车道布置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4.2.10条规定:地下车库内车道、内坡道最小宽度是单行车道3m,双行车道5.5m。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4.3.4条规定:垂直车道两侧停车,车道最小宽度为5.5m。坡道及行车道的宽度不要做太宽,满足规范要求即可,以免造成面积浪费。
3. 车位布置方式
首选垂直停车方式,尽量不要采用或少用平行及斜向停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国内外停车库车辆停放方式普遍采用倒进顺出与车道成90°直角的停车方式(即垂直式后退停车),每辆车所占车库面积的比例最小,停车效率最高。
4. 出入口汽车坡道的布置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4.3.4条规定:出入口汽车坡道宽度,双向行驶时不应小于7m,单向行驶时不应小于4m 。随意加宽会出现车库的无效面积,降低地下车库停车效率;而随意减少宽度,则会不满足车库规范要求,影响车辆出行使用功能。
地下车库的出入口数量根据车库的规模来定,见《车库建筑设计规范》4.2.6条规定,出入口数量及宽度尽量按规范最低要求设置,设置偏多则降低停车效率,增加成本(据初步计算,地下车库出入口每增加一个,带来成本增加10万元左右)。
5. 设备用房的布置
设备用房一般包括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泵房及水池、报警阀间、换热站、排烟机房、送风机房等。设备用房的布置不应影响停车,更不要挤占停车位位置,尽量布置到停车效率低的区域,如塔楼下方及其他不便停车的边角地带。
设备用房面积够用即可,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前提下将面积控制到最小,不可有多余空间,水池水箱尽量利用坡道下方及其他受限空间布置。
另外要特别注意消防栓的布置,要确保车库内消火栓的设置不应影响汽车的通行和车位的设置,消火栓的开启角度不得小于120度;消火栓的箱体及连接水管、火栓门开启后均不能压车位线。消防栓是近年来住宅项目业主投诉的高频问题,要避免出现类似设计失误。常见的处理方式可参考下图。
6. 控制无效面积
地下车库轮廓线应进行仔细推敲修剪,避免出现无用面积,轮廓线不紧凑,以及塔楼下的出现无用空间等,以上是产生无效面积的主要原因。无效面积是增加地下室成本的最直接因素。如下面案例。
层高控制
地下车库层高在满足规范及正常使用前提下尽量降低以合理控制成本。层高主要跟结构形式、机电管线布置、顶板厚度等有关:
- 结构形式普遍使用的较多是梁板结构,条件允许可采用无梁楼盖,在保证车库净高不变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车库层高。
- 结构、管线(喷淋、通风及电桥架等)应进行综合设计,管线相互避让,减少交叉以节省空间。通常管线设计计算高度为:喷淋200mm(预留50找坡高度),通风道350mm(预留50支架高度),电桥架150mm(另支架高度200)。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总结出地下车库的层高限制值,如下表:
以上仅仅总结了设计优化工作其中一专项的经验,地下车库优化设计实际上是精细化设计的延伸,我们的设计优化工作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更好的服务好业主,让设计咨询工作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