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何种智慧?
孔子对“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何种智慧?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两个关于孔子弟子的故事:“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这两个故事展现了孔子对弟子行为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他对人性中无私与自私的深刻理解。
故事背景
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本国人看到鲁国人在其它国家成为奴隶,只要把他赎回来,国库就会报销这个人的赎金,这是国家在政策形势上对国民做好人好事的一种奖励性扶持。
孔子有两个得意弟子:子贡和子路。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而子路则以勇敢著称。
子贡赎人
子贡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但他拒绝接受国家的赎金。他认为,拯救一个落难的国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种义务是基于国家和民族认同,以及道德动机。他觉得这种帮助不应该与金钱挂钩,因此拒绝了国家的补偿。
子路受牛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者送给他一头牛作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会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孔子的评价
孔子对这两个事件的态度截然不同。他对子贡说:“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他认为子贡的行为虽然高尚,但会损害鲁国的赎人制度,因为其他人可能会效仿子贡,不再向国家报销赎金,这将导致鲁国的赎人制度无法持续。
相反,孔子对子路接受牛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这会鼓励更多人去救人。他说:“鲁人必拯溺者矣。”
深层分析
子贡和子路的行为反映了人性中的两种价值取向:无私的道德感和自私的人性。
子贡的行为体现了无私的道德感。他认为帮助同胞是道德义务,不应该与金钱挂钩。这种行为虽然高尚,但可能损害制度的可持续性。
子路的行为则体现了自私的人性。他接受被救者的感谢,认为这是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和鼓励。这种行为虽然看似自私,但能够激励更多人行善。
孔子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既要鼓励善行,又要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
结论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这两个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无私与自私的共存。子贡的行为虽然高尚,但可能损害制度的可持续性;子路的行为虽然看似自私,但能够激励更多人行善。孔子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