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屡屡发生却得不到根治,问题在哪里?欺凌事件何时休?
校园霸凌,屡屡发生却得不到根治,问题在哪里?欺凌事件何时休?
近期,河北邯郸某地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校园霸凌事件:一名13岁初中生遭同学霸凌致死。这一事件再次将校园霸凌这一社会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校园霸凌为何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心理学和法律的角度,对校园霸凌进行深入分析。
近期,河北邯郸某地一个13岁初中生被三个同学霸凌致死。一个朝阳般的孩子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他曾无限憧憬过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孩子生前遭遇了怎样的痛苦和绝望,而他年轻的父母面对这一切又将如何释怀?
这个令人惊掉下巴的事件,再次让本来一直在漩涡当中的校园霸凌现象成为人们心头的意难平。他们同样发出了自己内心深处最不解的声音:“校园霸凌何时休?”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中的攻击行为,其形式是以团伙或个人对一个或多个人进行身体、心林、钱财等方面的损害,是一种极其恶劣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行为。
我们通常看到的校园霸凌事件,大多是霸凌者对被霸凌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称之为“行为上的霸凌”,其实校园霸凌有多种表现形式。
行为上的霸凌是最常见的一种。如对被害者进行殴打、掌掴、刺伤等,严重者可至死亡或瘫痪;
其次是言语上的霸凌,常见的是家庭优越者对家庭贫困者的霸凌,以讥讽、嘲笑等言语对待对方,将其随身携带的东西当作玩物随意丢弃踩踏,是心理霸凌中最严重的一种;
另外,财产霸凌也是一种常见的霸凌形式。财产霸凌,也就是所谓‘收取保护费’常见于家庭贫困者无差别对他人进行霸凌,施暴者的目的只有得到金钱,如果得不到就上升到行为上的霸凌,强迫对方交出金钱,常以‘告诉老师或家长’为威胁。
校园霸凌由来已久,令人不解的是,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渐渐消失或者减少,反之,校园霸凌日益猖狂且得不到根本整治,长时间的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们的内心认知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校园霸凌可能涉及到的违法行为包括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猥亵他人、侵犯隐私、威胁人身安全、敲诈勒索、故意损毁财物、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
这些行为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如拘留和罚款。如果校园霸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如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根据相关法律,侵权人及其监护人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包括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有关校园霸凌的法律条文上,对施暴者的惩罚仅停留在行政处罚阶段。由于霸凌者大多都小于18岁,即便霸凌致人死亡,也无法对霸凌者处以重刑。
造成校园霸凌的原因有哪些?
- 学校无相关规定
大多数学生对学校规定都呈现较服从的状态,一旦学校明文规定校园暴力受到的处罚,学生会更加警惕并规避这种行为。但事实上许多学校认为这是边缘事件而不打算将其加入进校规,模棱两可的态度激发了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
- 教师不负责
发生校园霸凌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被霸凌者向老师反馈,第二种是被霸凌者未向老师反馈。在第一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所得到的回应是不作为,教师认为学生在没事找事敷衍了事,或者以受害者有罪论对其进行二次伤害;
第二种情况直接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不上心,对班上学生动向与性格完全陌生。在学校里,教师是每一位学生的第一位负责人,校园霸凌的发生教师应负相当的责任。
- 家长不作为
这里同样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被霸凌者向家长反馈,第二种是被霸凌者未向家长反馈。在第一种情况下,家长通常并不把学生的求助当回事,只一味强调学习成绩,认为同学间的打闹没必要小题大做;第二种情况反映家长与学生交流太少,对其在学校的遭遇一概不知,这是家长最大的失职。
- 社会风气
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并未被广泛传播,反之,受害者有罪论等有悖于现实的言论却成为主流,出事之后第一反应是批判受害者几乎成为了大众的习惯,他们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逼着其他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家为什么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你要是学习好还会被瞧不起吗”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谁让你自己懦弱”
“是你抗压能力太差”
相关的受害者有罪论言论层出不穷,出现在网络上便成为网络暴力,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且直击心灵,不少受害者因此选择放弃生命,而在这之后得到的仍是铺天盖地的谩骂,有人会说这是对不起父母的表现,有人会说这是心虚的表现,还有人会说这是懦弱者的表现,所有矛头尽数指向受害者,而加害者仍在挑选自己的下一位霸凌对象。
可以肯定的是,当代人的三观树立是有问题的,人性扭曲与道德沦丧尽数彰显。
在这一刻,每一位指责者都变成了施暴者。
保护而不是加害:
在我们得知一个人被校园霸凌后,首先要做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对其进行保护,自己的力量太过微弱则要召集多数争正义的力量进行反抗。教师应当严加看管施暴者的一言一行,对受害者加以关心与爱护,定期检查受害者身上有无殴打伤痕,及时关心其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应充当学生坚强的后盾,成为学生敢于反抗的底气,及时与学校和警方联系。
校园霸凌无性别之分,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不应该受到性别偏见,不要给施暴者寻找开脱理由,不要给受害者贴上‘应该受害’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