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ciEd 教学法:现象驱动式学习的故事线单元模型
OpenSciEd 教学法:现象驱动式学习的故事线单元模型
现象驱动式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基于学生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The OpenSciEd教学模型采用了一种“故事线方法(Storyline Approach)”,即通过一系列逻辑有序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与现象的互动中产生问题,并以学生的问题为动力推动学习。该方法以激发学生对真实现象的好奇心为起点,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学习路径(Routine),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收集证据并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法不仅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技能发展,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深度学习能力。
自 2020 年该机构发表论文Storyline Units: An Instructional Model to Support Coherence from the Students 以来,基于该学习法,一大批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被设计出来并推广,成为当代美国科学教育最受推荐的教学法之一。
本文基于该组织的研究,向各位探索教育前沿的同仁们介绍一下OpenSciEd 教学法——“现象驱动式学习的故事线路径”。
一、为什么需要新教学法?
OpenSciEd 认为,在美国K-12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发展连贯性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景是《框架》(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和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的推出,它们要求教学方法和教材发生重要转变,以更好地整合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三维学习)。作者认为,这种转变需要支持学生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待科学工作,即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解决他们自己识别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遵循教科书或老师的指示。
传统的科学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和意义感。这种教育模式可能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在非主导群体和社区的学生中。作者希望通过支持学生的认识论代理(epistemic agency),使他们成为科学知识构建的合作者,从而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它试图解决如何使科学教育更加有意义、参与性和公平性的问题。通过将学生的观点和问题置于教学的核心,故事线单元模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并促进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在传统科学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科学实践。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中,这对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 二、故事线模型的五个关键路径
**
一个基于“故事线单元模型”的完整教学流程需要从初次接触现象、提出问题,到持续探究、证据收集,再到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最终形成较完整的解释。它将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分为若干个“路径(Routine)”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明确的目标、合适的时机,以及具体实施要点。以下是这些环节的主要内容:
1. 聚焦现象环节(Anchoring Phenomenon Routine)
目的:通过一个引人好奇且富有挑战性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为整个单元学习提供动力。
适用时机:
单元或课程开始时,用以引入学习主题。
当需要重新激发学生兴趣或引入新的相关现象时。
关键要素:
- 探索现象(Explore the Anchoring Phenomenon):学生观察并体验现象,回答“我们看到了什么?”。
- 尝试解释(Attempt to Make Sense):学生试图用已有知识或简单模型对现象进行初步解释。
- 识别相关现象(Identify Related Phenomena):通过联想或讨论,扩展现象范围,进一步明确探究方向。
- 提出问题与规划后续(Pose Questions to Resolve and Discuss Next Steps):学生将问题汇总到驱动问题板(Driving Question Board, DQB),规划后续探究步骤。
2. 学习方向导航(Navigation Routine)
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定期回顾、梳理并前瞻,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所处位置、已完成任务及接下来的学习方向。
适用时机:
每节课或单元的过渡节点。
学生需要明确进度或目标时。
关键要素:
- 回顾(Look Back: How did we get here?):复盘已学内容及完成的任务。
- 梳理现状(Take Stock: Where are we now?):明确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或证据。
- 展望下一步(Look Forward: Where are we going?):讨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开展的活动。
3. 调查与探究(Investigation Routine)
目的:学生围绕驱动问题,自主制定探究计划,收集数据并分析,发展科学与工程实践技能。
适用时机:
学生需要获取新证据或信息来回答问题时。
需要通过实验或调查加深理解时。
关键要素:
- 制定行动计划(Create a Plan of Action):学生讨论问题的研究方法及所需数据。
- 动手探究(Do the Work with Science & Engineering Practices):开展实验、观察或数据分析,收集相关证据。
- 整合探究结果(Make Sense: What did we figure out?):结合已知和新证据,不断完善对现象的解释。
4. 问题深化(Problematizing Routine)
目的:通过发现现有模型或假设的不足之处,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推动探究和解释的进一步完善。
适用时机:
当学生需要意识到现有解释仍有不完整或矛盾之处时。
课堂讨论中出现明显争议或新的想法时。
关键要素:
- 识别无法解释的部分(Identify What We Can’t Explain):观察现象中未被当前模型解释的部分。
- 理解模型局限(Understand the Limits of the Model):明确现有解释的盲点或不足。
- 提出新问题与规划(Pose Questions to Resolve and Discuss Next Steps):将新问题返回驱动问题板,规划后续探究任务。
5. 整合成果与达成共识(Putting the Pieces Together Routine)
目的:通过回顾和整合先前收集的证据和想法,帮助学生形成对现象更系统、连贯的理解,并达成集体共识。
适用时机:
单元学习的后期,学生已获得大量证据时。
需要阶段性总结并决定下一步方向时。
关键要素:
- 回顾与梳理(Take Stock):学生反思当前已学知识,明确还需解决的问题。
- 拼合证据(Put Pieces Together):依据重点要素清单(Gotta-Have-It Checklist),学生尝试构建解释模型,交流并修正观点。
- 回到问题板(Revisit the Driving Question Board):检查哪些问题已回答,是否存在新疑问或研究方向。
三、总结
OpenSciEd 教学法以合逻辑的教学流程和学生探究驱动的核心思想,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构化,既确保学生在探究中有明确的方向,又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开放性和自主性。通过“现象-问题-探究-证据-模型”的不断循环,学生不仅能形成对目标现象的深度理解,还能发展科学思维、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教学法尤其适合需要跨学科整合、以真实世界问题为核心的学习场景,是推动深度学习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工具。
此外,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OpenSciEd(https:///)免费提供了:
· 面向中小学的免费课程资源。
· 强调科学探究和实际应用的教学材料。
· 系统性的教师支持和专业发展资源。
其目的是:让科学教育更具包容性、更实用、更具挑战性,同时让学生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