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题名:唐代科举文化的重要仪式
雁塔题名:唐代科举文化的重要仪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代新科进士们参加完曲江宴会后,还有一项荣誉仪式,即“雁塔题名”,又称“慈恩题名”。
《国史补》记载:“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雁塔位于长安城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是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的经卷佛像而主持修建的。《唐摭言》载,唐中宗“神龙已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南部新书》说,最初到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的人是唐肃宗朝进士韦肇。《刘宾客嘉话录》则认为,这个习俗起自唐大历九年(774年)的新科进士张莒。总之,最晚在大历后,新科进士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已成固定节目。
最初是写在大雁塔墙壁上的,又显眼,又方便题写。后来,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就发明了“版子”,供大家题字题诗。版子,也叫板子、诗板、诗榜等,就是木板,有时上面还涂着白灰,再请书法好的挥毫泼墨,第二年可以拿下来,重新挂一批上去。板子上的白灰洗掉了还能再用,也可以拿下来收藏。《云仙散录》载:“李白游慈恩寺,僧用水松牌刷以吴胶粉,捧乞诗。”但板子不止一块,要拼起来,就会有缝隙。当时有个忌讳,如果把名字题写在缝隙处,那么这个人的运气就会受影响,轻则“不达”,影响仕途;重则“物故”,命不久矣。于是,还要想方设法将名字放在板子正面。除了名字外,有时候还会题写籍贯,刘沧《及第后宴曲江》云“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大慈恩寺的僧人们为了保护大雁塔,就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诗廊”,专门用于新科进士题名赋诗。这些人中日后若有做到卿相者,还要把之前的题名用红笔再描一描,即“朱书之”。
“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19岁的柳宗元、21岁的刘禹锡擢进士第,《刘宾客嘉话录》载:“唐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及第,题名于慈恩塔,谈元茂秉笔。时不欲名字著彰,曰:押缝版子上者,率多不达,或即不久物故。柳起草,暗斟酌之,张复元以下,马征、邓文佐名尽著版子矣。”。这一年的孟郊已经43岁了,两度赴考,两度落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他没有用板子,直接在墙壁上题写“进士孟郊”。唐代只要能来参加进士科考试的,都可以称为进士,都有题名的资格。等以后真正中了,回头再添上“前”字。“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说的是他们给自己的题字添上象征荣耀的“前”字,旧衣服会被落第举子们争相索取,认为是吉祥之物。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贞元十二年,孟郊终于高中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却没有回来补“前”字。贞元十六年,28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这一年只录取了17名进士,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同榜进士曲江饮宴后,游览大雁塔,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唐代要把自己的诗集发出去,主要靠抄写,效率低、成本高,普通士子难以负担。把诗题写在名胜墙壁上,不仅游人能见到,还有不少好事者会将之誊抄下来,广为传播。因此,唐人钟爱题壁、题板,并且乐此不疲。《唐才子传》载:“长安慈恩寺浮图,前后名流诗版甚多。”天宝十一年(752年),岑参从安西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储光羲等诗人一起,游览慈恩寺。杜甫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岑参写《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有一次,白居易和元稹到这里来游览,看到四处的题诗,读了一遍后觉得多是平庸之作,于是把不太好的都挪走,给后来人让些地方。读到章八元《题慈恩寺塔》“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感慨道“名下无虚士也”,章才子的诗不用挪走,配得上放在这里。
《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卷》载:“侍御史令狐绪、右拾遗令狐绹、前进士蔡京、前进士令狐纬(改名缄)、前进士李商隐,大和九年四月一日。”令狐家族在晚唐时期颇为煊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都当过宰相。李商隐曾到令狐家干谒,被令狐楚一眼看中,带在身边。其间令狐楚不仅亲自传授李商隐文章作法,还让他与几个儿子一起读书。李商隐在《别令狐拾遗书》说,自己与令狐绹“一日相从,百年见肺肝”。大和九年(835年),令狐家族一位门生蔡京考中进士。令狐绹与家里几位兄弟及李商隐登上大雁塔。令狐绪、令狐绹已经做官,一个是侍御史,一个是右拾遗,令狐纬和李商隐这年还没有考中,只是“进士”。开成三年(838年),令狐纬中举了。次年令狐家几兄弟再到大雁塔来,给令狐纬加上一个“前”字。李商隐两年前就中了,一直没来添“前”字,令狐绹等人这次给他的名字加上“前”字,也算一种祝贺。大中四年(850年),令狐绹春风得意,前一年当了翰林学士,深受皇帝器重。这一年年底,就将入阁拜相,位极人臣。在这特殊的时间段,令狐绹等人第三次来到慈恩寺塔,写下了这一段话:“后十六年,与缄、绚同登,忽见前题,黯然凄怆。”在16年间,李商隐与令狐绹的关系,从亲如兄弟的好友,转变成了敌人。这不仅因为小人谗言,主要是李商隐娶了令狐家族的政敌王茂元的女儿,卷入“牛、李党争”。第一次来,大家意气风发,亲如手足。第二次来,用添“前”的方式为李商隐祝贺。而这一次来将这份伤感题写在大雁塔上,必然会传遍天下,宣告李商隐已成为令狐一派的敌人。
《新唐书》载,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是以门荫入仕,所以对进士很是厌恶,他上奏唐武宗:“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将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部刮去。直到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雁塔题名才又恢复如故。由于每科进士都要到雁塔题名,不久,白墙便成“花墙”。唐末诗人徐夤《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云:“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
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这些珍贵的题壁。明清时期,每次乡试结束后,当地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至今,雁塔题名碑尚有200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