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慢郎中”?不!感冒发烧,中医一剂退烧
中医是“慢郎中”?不!感冒发烧,中医一剂退烧
中医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也存在一些偏见,如认为中医见效慢,专治慢性病,需要长期调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擅治急症是中医固有的传统,尤其治疗感冒发热类,中医一剂见效。
中医药在发汗解表、解肌退热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且不会像吃退烧药那样轻易反复,下面带您了解老中医如何用经方一剂退热。
病例一
女 30岁
主诉:
低烧、喉咙感觉有水、头疼、咳嗽、口苦、无汗、怕冷,鼻涕如水样状。
诊查:
表寒里饮。
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
变化:
一剂退烧,上午10点多服用半剂,下午3点再服用半剂,下午5点退烧,烧退咳嗽减轻。
病例二
女 31岁
主诉:
畏冷、发烧、乏力、头沉重,无汗、喉痛如刀割、吞口水耳朵痛、和新冠时期症状很像。
诊查:
风寒湿疫毒之邪侵蚀。
方药:
正柴胡饮+升降散加减。
变化:
晚上服用半剂,一小时后汗出,随后发烧症状解除,夜间再服用半剂,第二天不再复烧,喉痛缓解。后再加桔梗、甘草、半夏一剂,喉痛消失。
病例三
男 18岁
主诉:
高考前发烧腹痛、腹泻、有汗。
诊查:
阳明经表证,邪热内陷。
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减。
变化:
一剂热退,2天泄止。
病例四
男 5岁
主诉:
体弱易感、间断发热一周、伴有咳嗽、鼻塞、涕浊、便干、舌红苔白干。
诊查:
查体上腹、脐周压痛,听诊双肺呼吸粗燥。少阳、阳明二阳合并。
方药:
小柴胡汤+枳实+连翘+桔梗+石膏 ,合少阳清阳明兼舒肠腑。
变化:
一剂退烧。
病例五
女 26
主诉:
发热喉痛来诊,查双侧扁桃体肿赤有脓点,舌红苔薄白少津,脉浮数有力。
初诊:
风热外感,袭入阳明,风热毒邪侵蚀人体。
初诊方药:
银翘散+石膏,3剂。
初诊变化:
3天后病人来诊,诉说第一剂服后烧退,喉痛减轻,服第二剂后喉痛再次减轻,服第三剂喉痛加重,浑身疼痛。
复诊:
复诊发现喉咙两侧扁桃体惨白,两侧脓点多,考虑邪陷于阴,寒凉过剂。
复诊方药:
改阳和汤+附子。
复诊变化:
之后没有消息,直到半个月后带孩子来看病,询问当时用药情况,告知第一剂喉痛、身痛消失,感觉身体无异常,第二剂把药煮糊就没服用,后感觉没不适,就没再服用第三剂。
用药警示:
本例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首诊开了三付药,首剂效佳,第二剂效差,第三剂病反增重。二诊又开了三付药,结果仅服用一剂病即告愈,此即警示医者,有些病,特别是“新感”一类,不要一次开很多剂次的药,要紧密观察病情,随着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正方药,做到“谨守病机,药随病变。” 而且要“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固执一方不能应病之变,或过度治疗,都会对病人造成危害,此当引以为戒!多人认为发热类疾病西医治疗见效快,很少人知道中医能治此类病。中医治发烧,只要辨证正确,用药准确,就会特别快,且治发烧的同时还能治疗该病的并发症如咳嗽、鼻涕、痰多、咽痛等,不伤正气,不易反复,中医绝不是大家印象里的慢郎中。
以上方剂,一供学术交流,二为传播中医文化,个体差异大,不可擅自使用,如有需要,需医师面诊辨证用药为是。
很多人认为发热类疾病西医治疗见效快,很少人知道中医能治此类病。中医治发烧,只要辨证正确,用药准确,就会特别快,且治发烧的同时还能治疗该病的并发症如咳嗽、鼻涕、痰多、咽痛等,不伤正气,不易反复,中医绝不是大家印象里的慢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