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紫苏子的功效与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紫苏子的功效与应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yaopinnet.com/zy/yaocai/zisuzi.htm

紫苏子是常见中药材之一,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功效。它主要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性味辛温,归肺、大肠经。紫苏子不仅可用于多种中成药的配制,还可用于茶疗食谱,适合不同需求的人群使用。

基本信息

  • 别名:苏子、黑苏子
  • 科属:唇形科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
  • 产地: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性味与归经

性味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

主要功效

  • 降气化痰:紫苏子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
  • 止咳平喘: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
  • 润肠通便: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如紫苏麻仁粥。

应用配伍

  1. 苏子配伍陈皮:燥润并施,共奏化痰止咳、降气定喘、和胃降逆之功效。
  2. 苏子配伍杏仁: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更著,且有润肠通便之功。
  3. 苏子配伍紫菀:共奏化痰止咳、下气平喘、利膈宽胸之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炮制工艺

  1. 紫苏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炒紫苏子:炒至有爆裂声,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
  3. 蜜紫苏子:每100kg紫苏子,用炼蜜10kg。
  4. 苏子霜:碾如泥状,加热,用布或吸油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操作至药物不再黏结成饼为度,研细。

炮制作用

  1. 紫苏子:生紫苏子润肠力强,多用于肠燥便秘或气喘而兼便秘者。
  2. 炒紫苏子:炒后辛散之性缓和,温肺降气作用较佳,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气喘咳嗽。
  3. 蜜紫苏子:药性缓和,不易耗伤正气,长于降气平喘,润肺止咳。
  4. 苏子霜:能降气平喘,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和维生素B1,种子和叶中含黄酮类化合物,果实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鞣质等。
  2. 药理作用
  • 对血脂的作用:用含紫苏油的饲料喂鸡,能使鸡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
  • 抑菌作用:紫苏油(0.1%)对变形杆菌、黑麯霉菌、青霉菌及自然界中的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 防腐、抗氧化作用:紫苏子经脱脂后的乙醇提取物有防腐及抗氧化作用。

临床应用

  1. 治疗婴幼儿喘证:苏子、僵蚕、川贝、白果、杏仁等,每日1剂,水煎服。
  2. 治疗百日咳:川贝母、米壳、苏子、百部、杏仁等,每周岁每次服0.5g,1日3~4次。
  3. 治疗蛔虫病:生紫苏子捣烂或嚼吃,成人50~70g,4~10岁服20~50g,日2~3次,空腹服,连服3日。

茶疗食谱

  1. 紫苏子粥
  • 材料:紫苏子10-15克,粳米50克。
  • 做法:将紫苏子研细加水熬,沉淀取汁备用。煮米做粥,临熟前投入紫苏汁调匀,早餐用之,可加入冰糖少许以调味。
  • 养生提示:止咳定喘,适用于表虚复受寒邪而致的咳喘、痰多、食少,老年人、病后大便不通,燥结难解等症。
  1. 紫苏子酒
  • 材料:紫苏子60克,黄酒2500克。
  • 做法:将紫苏子放入锅中用文火微炒,装入布袋盛之,放入小坛内倒入黄酒浸泡,加盖密封。7天后开封,弃去药袋即成。
  • 用法:每日2次,每饮服10毫升。
  • 养生提示:止咳平喘,降气消痰。适用于痰涎雍盛,肺气上逆作喘等症。但热性咳喘不宜服用。
  1. 归苏茶
  • 材料:当归5g、苏子3g、花茶3g。
  • 做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 功效:和血,降气,消痰。
  • 用途: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1. 苏子龙肝粥
  • 材料:苏子6克,伏龙肝12克,大米面30克。
  • 做法:先以水煮苏子、伏龙肝,汤成去渣,再以此汤煮米面成稀粥。
  • 养生提示:降气、和胃、止呕。凡因胃中虚寒而气阻滞不能下行,以致寒气上逆所引起的呕吐涎水、胸脘堵闷、畏食寒凉者、可辅食此粥。
  1. 紫苏麻仁粥
  • 材料:紫苏子约15克,麻子仁15克,粳米100克。
  • 做法:先将紫苏子、麻子仁捣烂如泥,然后加水慢研,滤汁去渣,再同粳米煮为稀粥食用。
  • 养生提示:润肠通便。适宜于老人、产妇、病后、体质虚弱等大便不通,燥结难懈的患者。


紫苏子


紫苏子


紫苏子原植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