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虫的养殖技术,养殖期间要根据气温和水温调节水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红虫的养殖技术,养殖期间要根据气温和水温调节水位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nongbaotong.com/a/66b8a4.html
红虫,又称摇蚊幼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的优质饵料。其养殖技术相对简单,但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本文将详细介绍红虫的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建设、种苗采集、日常管理、病害防治和采收等环节,帮助养殖户掌握红虫养殖的关键技术。
一、红虫的养殖技术
- 建养殖池
- 红虫养殖池用砖块浆砌而成,池底用水泥沙浆抹平,池子大小因地制宜,面积50-300平方米,益小不益大。
- 池形长方形,池高40厘米,排水口设在池底靠近排水渠的一边,排水管用直径10厘米的PVC管制成,每1000-2000平方米设50-80平方米、深60厘米的化粪池1个。
- 养殖准备
- 红虫养殖池底泥用池塘淤泥最好,壤土次之,不宜使用砂质土,泥土粒径要小于80目,底泥厚度约5-8厘米并铺设均匀,水深约12-15厘米。
- 每100平方米施用经发酵的猪粪等有机肥150千克,施用有机肥后用1ppm漂白粉带水消毒。
- 种苗采集
- 红虫种苗主要有两种获取方式,其一是自行到野外采集野生红虫,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养殖效益没有保障且养殖规模成型周期长。
- 其二是到专业的红虫养殖场购买种苗,优点是品种可控且养殖成型周期短,缺点是成本比自行采种高,因此小规模养殖时可自行采种。
- 日常管理
- 红虫养殖期间要根据气温和水温调节水位,例如气温大于35℃或水温小于10℃时水位保持在15-20厘米,气温小于35℃或水温大于10℃时水位保持在12-15厘米。
- 另外第一次采捞高峰期过后要及时补充经发酵的有机肥,补充量为100平方米施用50千克。
- 病害防治
- 红虫的病害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生病虫害,但集约化养殖时红虫的病害也将增多。
- 例如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就可侵害红虫,同时水虿(蜻蜓的幼虫)、泥鳅、黄鳝等也会捕食红虫,虽然目前尚无具体的预防措施,但可在每次加入有机肥的同时用1ppm漂白粉带水消毒。
- 适时采收
- 红虫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初次采收时间为施入底肥的15天后,其他采收时间为加入有机肥的4-5天,但具体采收时间因生长情况而定。
- 以红虫个体长到最大但尚未羽化前采收最佳,每个养殖池在采收高峰期可连续采收3-5天,采收时用60目尼龙网从底泥中捞取。
- 注意事项
- 红虫的饲料比较独特,主要是猪、牛、羊、鸡、鸭、鹅等禽畜粪便和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但一定要充分腐熟发酵后施用。
- 红虫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生病虫害,但养殖密度过大时也可能爆发病虫害,预防措施是每次加入有机肥时用1ppm漂白粉带水消毒。
- 红虫养殖一定要及时采食,原因是红虫生长速度极快且发育成熟后会羽化成摇蚊,因此要在个体长到最大但尚未羽化之前采收。
二、红虫吃什么食物
- 红虫多数取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在淤泥或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因为缺少鱼虾等天敌,可以大量繁殖。
- 除了环足摇蚊属中某些专吃植物的种类外,其余种类可分肉食性与杂食性两大类,肉食性种类以甲壳类、寡毛类和其他摇蚊幼虫为食,而杂食性则以细菌、藻类、水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可以在相对缺氧的环境中生活。
热门推荐
上海“吴淞口日出指数”首发,测试预报准确率可达80%左右
怎么设置cad快捷键命令是什么原因
医生提醒:过度追求“抗炎饮食”或致营养失衡
鼻炎有血丝是什么症状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谁的功劳最大?曹操、刘备、孙权能力简介
岳西县中医院:创新"茯苓饮+穴位埋线"双疗法 构建中医体重管理新范式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标准制定流程包括哪些步骤?
T1战队3-0横扫TES晋级S14全球总决赛四强
料酒可以用啤酒代替吗?料酒的替代品全攻略
啤酒和料酒的区别
柠檬茶能减肥吗?科学分析柠檬茶的减肥效果
武则天母性光辉下的阴影:为何对儿子狠心,却独宠太平公主?
张东林:中越战争期间选择叛国,幻想荣华富贵,结局尴尬
重磅 | 中国癌症中心发布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年新发482万,死亡257万
如何放下执念不再胡思乱想?教你5个有效的方法
人为什么会产生执念,根源在哪里?如何放下?
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可以考律师资格证
执业律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有哪些
各国高考制度全景分析
为什么建议你多吃荞麦?它有三大益处
糖尿病患者能喝苦荞茶吗
揭秘偏头痛与眩晕的10大隐形“元凶”,这些“导火索”要避开
荒野大镖客2人物志:亚瑟·摩根——忠心的囚徒,迟到的救赎
荒野大镖客2人物志:亚瑟·摩根——忠心的囚徒,迟到的救赎
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创新手术,为丘脑痛患者带来新希望!
选择一个合适的鱼缸是养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2024财务分析师职业详解:技能、发展与未来前景
“生前预嘱”入法一年多,你会选择吗?
清醒思考:如何保持决策的理性与冷静
中国新能源出海 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