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开车抗热之《金属膜》vs《陶瓷膜》《顶级隔热膜》科技战
夏天开车抗热之《金属膜》vs《陶瓷膜》《顶级隔热膜》科技战
相信多数消费者看过许多隔热膜品牌、型号、透光率、总隔热率、红外线阻绝率…等资讯与数据之后,最终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金属膜好?还是陶瓷膜优?庆幸的是金属膜和陶瓷膜不像「老鼠和老虎」一样会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基本上这是二种不同材料、不同技术、不同原理的隔热膜。从总隔热率、红外线阻绝或折射率来看,二者似乎不相上下;论及最顶尖的产品,金属膜有稍微领先的趋势,但落差大约只有5%以内。差异看似微乎其微、性能好似伯仲之间,但实际用起来,「金属膜」真的厉害!尤其是艳阳下在高速公路长时间行驶,此刻就能深刻体会金属膜的隔热威力。
写在文前,目前高档的金属膜,几乎都会使用稀有、昂贵的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就算厂商真的只有使用「铝」或「不锈钢」而已,但是为了行销,还有和其他厂商抗衡,宣传上还是要标「贵金属」或「稀有金属」等字眼,只要测试数据漂亮、到底用什么材质谁知道?且金属及相关化合物何其多,「稀有」自我定义者更多!但消费者不可能拿隔热膜去分析,真的去分析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确实结果,所以隔热膜好坏看成分不如看实际效果。
陶瓷膜也是同样的道理,效果要好当然要使用纳米材料,如果厂商使用微米材料就能达到同样效果,这就是本事与技术,但宣传上当然还是要写「纳米科技」以免被对手反将一军,省下的钱默默地放自己口袋就行。总而言之,拼命讲自家产品好、不如秀出「纳米」二字!所以之后的叙述,就不再写稀有金属膜、纳米陶瓷膜这么复杂的字句,反正…你知道的…
顶级隔热膜的最终决战在于「高透光率+顶级隔热」,技术关键在于「放过可见光、抵挡红外线」,基本科技演进至今概略有金属膜、陶瓷膜二种。但不管是什么材质,对于红外线的物理反应分为折射、吸收二种,折射就是把热能散到空气或其他介质,吸收当然就是囤积在隔热膜与玻璃上。当然,吸收部分不可能把热能一直累积在玻璃与隔热膜上,这二样东西又没有练过吸星大法!因此蓄热后的反应就是「再辐射」与「空气对流」以及少部分的传导现象把热能释放出去,有的向车内、有的向车外。至于热能传递现象究竟是向车内多还是车外多?此时就要看内外温度差异与气流速度等状况,如果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并开启冷气,车室当然会吸收比较多的热能。
明白「折射、吸收、再辐射、对流」等基本现象后,接下来各种疑惑就容易解释,透光率要高、隔热效果要好,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直接把红外线通通折射出去」,省去吸收、再辐射等变因,这就是金属膜的强项!犀利的材质配合一流的溅射加工技术,可以透过大部分的可见光、折射大部分的红外线,虽然说目前没有一种材质可以100%折射红外线,再加上红外线波段非常广,目前的科技要达到高透光+红外线全波段折射率90%以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还是会有吸收与再辐射等现象,但比例相对低。因此如果只讨论哪一种隔热膜的隔热效果最好,没错,金属膜优于陶瓷膜!在大太阳下开车三、四个小时,就能清楚感受到金属膜「高红外线折射率」的优点与威力,当然车内还是要开空调,车辆最好是在高速行进状态,否则「全车尽载黄金甲」一样热到中暑送医院!
但是陶瓷膜的红外线阻绝率非常高!都是97%、98%、99%这么优秀的数据!没错,这就是陶瓷膜「折射+吸收」二合一的威力,红外线部分折射、部分吸收,就像网路笑话:感冒用斯斯配「三支雨伞标」一起吞下去,不幸断气感冒好的最快!当然,陶瓷膜不至于会让人断气或心跳停止,而且单纯用仪器测试,双效合一的陶瓷膜,「红外线阻绝率」通常比金属膜的「红外线折射率」更高!但是考量吸收后还藉由再辐射与对流方式散热,此时陶瓷膜就会败阵下来!为何国际窗膜协会要进行太阳能总隔热率测试认证,就是为了要检视红外线、可见光、折射、吸收、再辐射、对流…所有物理现象反应过后的最终隔热效果。
金属、陶瓷 各有利弊
但不幸的是,陶瓷膜对于红外线与可见光的反应乃是吸收大于折射,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外散热辅助,也就是车内冷气够强劲、车外对流够激烈,依然无法克服玻璃发烫的问题。某位车主如果全车都贴陶瓷膜隔热膜,从地下室刚开出车库大门时,即便日正当头,乘客并不会感受到阳光的炙热。之后在大太阳下晒了半小时、一小时,一旦玻璃开始发烫,此时就会渐渐感受到「隔热膜不给力」的问题!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上疾驶,还能借着空气对流散热,玻璃不容易发烫,此情况下使用陶瓷膜隔热膜是OK的。相反地??,若是在市区塞车再加上日正中午、万里无云、气温逼近40度,此时当然是金属膜隔热膜最赞!
可惜,金属膜隔热膜有二大缺点,其一是金属氧化后的隔热衰退与透光率下降疑虑,简单说就是隔热效果与清晰度每况愈下;其二是金属膜对于电子信号会有屏蔽效应,不只是导航系统收不到GPS信号,连手机信号也会变差甚至收不到,至于e-Tag就只能贴车外。没错,如果金属膜隔热膜所向无敌,那么陶瓷膜就不用出来混了!没错,对于上述二大问题,陶瓷膜相对轻微许多。
然而陶瓷膜也有自身的缺点,如某些红外线阻绝率优异的材质,会出现严重的蓝雾与白雾现象,看起来一片蓝色或灰色朦胧美,会影响行车视线。为了杜绝此一问题,3M、舒热佳、FSK、琥珀…等知名品牌纷纷研究出特殊的深色陶瓷材质,有效降低蓝雾、白雾、内反光问题,但缺点是红外线的吸收比例远高于折射率,吸热问题明显,不利于长时间曝晒。关于隔热膜系列报道,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世界上没有一种完美的隔热膜」就是这个原因,经常发生「吃这个也痒、吃那个也痒」的问题,有一好、二好,往往达不到第三好!
前挡陶瓷+车身金属
金属膜、陶瓷膜看似各有利弊、各拥山头,但是二者如果来个合作无间,那么各方面的效果绝对可以满足多数人的需求,目前的趋势就是前挡风玻璃采用陶瓷膜、车身与后挡风玻璃采用金属膜,既不会屏蔽GPS与手机信号(后座乘客信号稍弱但不会收不到),e-Tag也可以贴在车内延长寿命,至于隔热效果当然不差。虽然说玻璃面积偏大的前挡风玻璃贴的是陶瓷膜隔热膜,但是车辆在行进时,前挡的撞风效应比其他车窗更好,除非是在静止或塞车状态,否则散热方面并没有疑虑。
只是有一类车主最好是「全车使用金属膜隔热膜」,而且颜色不适合太浅、总隔热率越高越好,那就是车辆经常停在室外的苦主,能将越多的可见光、紫外线折射出去,车内温度就越不容易上升,内装就越不容易老化,开车上路时车内降温速度也越快。至于金属膜挡电子信号问题怎办?其实可以使用「GPS信号强波器」,价格千元出头就买得到,至于手机信号虽然会衰减,但不至于完全收不到,许多非常怕热的车主都是这样搞,如果您也有同样的情况可以参考看看,下回将分析隔热膜的透光率该如何选择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