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城市年鉴2024|绿色基建:需格外关注近零碳政策落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城市年鉴2024|绿色基建:需格外关注近零碳政策落地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detail/29845636

推动基础设施向低碳、节能的方向发展,对于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近二十年间,绿建评价体系不断细化和完善,更加重视设计和技术的实际落地、运营效果。在基建领域,节能、减碳、绿色如何落到实处,这是本期报告聚焦的问题。绿色基建不仅意味着更低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量,也意味着面对气候变化更有适应力和复原力。2024年也是近十年里重大气象灾害次数最多的一年。面对频发的气象风险,城市如何更韧性?这是本期报告的另一关切。

2024年,绿色基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包括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增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增长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局部修订,强调与现行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相协调,强化绿色建筑的碳减排性能要求。

在试点项目方面,深圳市公布了2024年第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及近零碳建筑试点项目,交通运输部确定了61项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任务。同时,多个城市发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如北京、深圳、重庆等,全国范围内也公布了39个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2024年9月16日,一名男子在台风“贝碧嘉”过境期间在上海外滩附近撑伞。视觉中国 图

2024:“零碳”“气候适应”更普及,但概念要在细节中落实

2024年新修订的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强调,绿色建筑预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才进行,并要求定期对建筑运营效果进行评估。这一变化体现了绿色建筑评价不再停留在设计阶段,而是更注重节能技术的实际落地和运营效果。

在资金支持方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苏州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技术总监周燕介绍了其团队正在进行的绿色科学城市评估标准及可持续金融工具项目。该项目旨在解决绿色基建的融资问题,通过识别绿色创新技术点,为投资机构提供参考,并通过动态调整利息来激励开发商采用绿色技术。


绿色科学城市评估标准及工具的实施路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 供图

建筑节能改造也是一个重要方向。以同济大学文远楼为例,这座竣工于1954年的建筑,在2006年进行了节能改造工程,通过集成地源热泵、燃气补能和余热除湿、内保温和内遮阳等节能技术,在不破坏建筑原有形式及结构的前提下,实现了节能效果。

2025: 低碳城市建设需跨部门协同,制定详实策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干靓指出,近年来在“双碳”战略框架下,各个城市都在出台各自的行动方案。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低碳规划项目。水乡客厅项目依托沪苏浙行政边界地理交汇处的长三角原点,通过空间形态设计引导低碳出行和生活方式,通过适宜技术选型与空间的有机融合最大化地实现减碳。


水乡客厅“一点一心”总平面图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 图

关于“零碳建筑”“零碳空间”等概念,干靓认为“近零碳”或许是更实际的提法。建筑节能和减碳都有一个基准,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不断趋近零碳是更实际和具有操作性的目标。建筑减碳不仅涉及设计和技术,还与建筑落成后的运营维护密切相关。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从设计评价到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的预评价,再到定期运营效果评估,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近零碳”理念真正落地。


同济大学文远楼,于2006至2007年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同济大学 图

要实现城市的低碳转型,未来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划定更细致的管控界线,比如碳汇的保护空间;二是澄清一些概念,如低碳不一定生态,减排也未必节能;三是考虑基础设施的韧性,比如通过灰蓝绿基础设施的融合来提升防灾能力。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指出,城市在制定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案时,必须区分地理和社区环境,区分不同的风险类型,给出更具体的策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但在每个地方每个社区的表现和应对方式又是具体的。

未来展望

在应对气象灾害方面,未来可以采取的方法和工具包括:识别脆弱地区,根据求救需求调配救援资源;建设跨部门协作的大应急体系,打破不同学科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加强灾害预警和风险沟通,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知识水平。


2023年8月,“杜苏芮”台风造成泉州大量树木倒伏,当地民间救援志愿者正在加速清理。晋江市义务救援协会 供图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