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已回归,三名航天员半年的 400 斤排泄物,到底如何处理
神舟十八已回归,三名航天员半年的 400 斤排泄物,到底如何处理
神舟十八号飞船已成功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在太空驻留半年期间产生的400斤排泄物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早期航天员的"尿裤子"窘境,到如今中国空间站的"尿液循环利用"技术,人类在太空探索中不断克服各种挑战,让太空生活变得更加安全和舒适。
困扰已久的如厕问题
1961年,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虽然他的这次太空之旅虽然只有短短的108分钟,却足以让他体验到太空如厕的"酸爽"。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加加林的太空服并没有配备专门的排泄装置,他只能在升空前尽量排空膀胱,然后祈祷在太空飞行期间不会出现意外。
可紧张的情绪还是让他在进入太空舱后就感到了尿意,最终他只能选择"就地解决"。而在美国航天员准备出发时,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尽管这位美国航天员的太空之旅只有15分钟,但人有三急,到了跟前是憋不住的。
最后结果当然也像尤里·加加林一样,"原地解决"。之后随着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航天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如厕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国际空间站建立之前,航天员的排泄物通常会被收集在特制的袋子里,然后带回地球进行处理,可这种方式既麻烦又不卫生。可将垃圾丢掉也完全不现实,而且在2007年,就已经有了明确规定,空间站上的排泄物不能随便往太空里扔,得找个好方法处理。
不过这些让人有些窘迫的过往都已经成为曾经,现在的科技已经能够完全解决航天员的如厕问题,以及排泄问题。就算神舟十八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舱中生活了192天的时间也能够完美的解决他们的如厕需求,而这192天所产生的上百斤排泄物当然也有很好的处理方式。
上百斤排泄物如何处理?
在地球上人们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可以轻松处理这些废物。但在太空中,这一切都要重新设计。处理这些排泄物时,既要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和空间站的安全,又要尽可能地节约宝贵的太空资源,这成为了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小便来说相对好处理,中国空间站里的小便装置是用气流来引导和传输的。航天员先打开专用风机,风机的气流会把尿液引导到收集器,再送到专门的储存箱里。之后再使用将尿液提纯变成饮用水的技术,让航天员们能够再次利用,毕竟在太空中,水资源比黄金还珍贵。
这项技术不仅能大幅降低每年的运输费用,更重要的是,它为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以神舟十二号为例,在处理600多升尿液的过程中,产生了500多升的尿蒸馏水,转化率高达83%。
相比起小便,大便的处理要复杂得多,中国空间站使用的是一种一次性粪便收集袋。这种袋子用的是透气但不漏水的材料,还会在袋子里面会放一点防腐剂。之后套在便器的开口处,便器内桶底部有很多小孔,使用时通过抽气管抽气,在收集袋里形成负压,这样可以把粪便吸进袋中,同时减少臭味溢出。
航天员如厕完毕后,需要将收集袋密封好,然后放入特制的废物箱中。这些废物箱最终跟着送货物的飞船一起回到地球,再进行统一处理。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进步肉眼可见的程度
从加加林的"尿裤子"到中国空间站的"尿液循环利用",从简单的收集袋到复杂的处理系统,太空如厕技术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更体现了人类对太空环境的不断适应和探索。
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对航天任务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太空中的如厕技术是确保他们健康的重要一环。此外,太空如厕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尿液提纯技术可以帮地球上缺水的地方解决水源问题,粪便处理技术则有助于环保。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太空生活会变得更加安全,航天员也能更好地适应太空环境。太空上的如厕问题,看似小事,但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在太空探索中遇到的不少挑战。
不仅仅是如厕问题得到了解决,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都已经处理,在曾经航天员的食物一般都是压缩饼干,或者看起来有些"色香味俱无"的真空食物包,但现在航天员也能够在太空舱上过中秋节。
吃莲蓉月饼甚至吃水果,如果有女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还可以为她送去化妆品,这些化妆品还有这大作用,可以让航天的心情放松压力缓解。
就算在太空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未来只会让航天工作进行的更加安全方便,时代在不断进步,未来也会更加完美。
本文信息来源于中国青年网2022/04/17发布内容《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将航天员尿液处理成饮用水和氧气》
中国航天科普网官方微博2020/03/12发布内容《航天员的生理废弃物如何处理?》等官方媒体新闻,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