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佳佳案:以生命之重叩问司法沟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佳佳案:以生命之重叩问司法沟通!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PO9I6LO05534EAL.html

王佳佳法官遇害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场的剧烈震荡。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消息与《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相遇时,这场悲剧理应从网络暴力的漩涡回归到法治价值的讨论场域。

一个恪守法律底线的判决何以演变为极端暴力事件?司法正义的大厦又该如何通过沟通筑牢根基?这不仅是司法体制的必答题,更是整个社会对法治文明深层次的叩问。网络空间对王佳佳法官的"污名化"浪潮,折射出司法专业性与公众朴素正义观之间的鸿沟。

被告人党志军在民事诉讼中伪造皮衣损失、虚报住院天数等行为已被查实,王佳佳依法支持其合理诉求的同时驳回虚假主张,判决书中9384.89元的赔偿金额已是法律框架内的最大支持。但公众在碎片化信息传播中,往往只聚焦"索赔5000元未获支持"的表象,却忽视了法官在事实核查中的专业判断。这种信息不对称下的舆论审判,暴露出司法裁判文书说理机制与大众传播规律间的错位。

王佳佳法官并非缺乏沟通意识。据对她的公开报道,记载了她两次主动联系被告律师寻求调解的努力,甚至在判决后专门进行判后答疑。在传统司法实践中,这种沟通更多停留在"告知"层面,而非"对话"机制的构建。当党志军将"挂床住院29天未被全额支持"简单等同于"司法不公"时,司法系统缺乏动态的风险评估和情绪疏导机制,最终导致个体偏执演变为暴力犯罪。这提示我们:司法沟通不仅要解决法律认知问题,更要建立心理干预的缓冲带,解决从程序正义到情感认同的断层。

回望王佳佳的司法实践,恰恰蕴含着沟通创新的珍贵样本。她将法庭搬到肝腹水患者家中的动人场景,在农民工讨薪案中坚持"除夕前促成调解"的为民情怀。这些实践超越了坐堂问案的固有模式,有意或无意识地构建起"倾听-共情-释法"的立体沟通链。当法官走下审判台,在田间地头用百姓语言解构法条背后的价值选择时,司法的专业判断才能真正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沟通智慧,正是破除司法神秘主义的关键密钥。

王佳佳案给了我们这样的路径,当前司法改革需要从三个维度重构沟通体系:在交通事故等民生案件中建立强制调解期,借鉴"要素式审判"经验,通过标准化清单帮助当事人建立合理预期,达到判前沟通的实质化;将法官对败诉方的专门解释纳入考核体系,运用可视化技术呈现证据采信逻辑,构建判后答疑的机制化;通过诉讼行为大数据分析,对多次伪造证据、极端情绪表达的当事人启动心理干预程序,实现风险预警的智能化。

王佳佳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某个具体案件的公正,更是司法作为社会矛盾终极解决机制的权威性。当《新闻联播》用庄严镜头重新诠释这位令人崇敬的女法官的故事时,我们当以更系统的沟通机制建设作为回应——让每个判决既能经得起法律推敲,也能在阳光下完成与民心的对话。唯有如此,法治才能真正成为看得见的温暖,而不是冰冷的刀锋。

司法中的"告知"并非"对话",更非沟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