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广州人奉“百厌精”哪吒为守护神?
为什么有广州人奉“百厌精”哪吒为守护神?
哪吒,这个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以叛逆和调皮形象出现的“细路哥”,在中国不少地方却成为了民间祭祀的对象。从印度教中的那罗俱波罗,到佛教中的那吒天王,再到道教中的中坛元帅,哪吒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为什么在中国民间,特别是广州、澳门、台湾等地,会有如此多的哪吒庙?
印度起源与佛教改造
哪吒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教中的那罗俱波罗,是印度教财神俱毗罗的儿子。进入佛教体系后,他成为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的孩子,被称为“那吒天王”。在佛教经典《佛所行赞》中,那吒被描述为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护法神。
图源网络
道教吸纳与本土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哪吒的形象逐渐被本土道教吸纳并改造,获得了“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等头衔。《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了哪吒托胎于李靖、剔骨还父、莲花化身等情节,印证了其从佛教护法神向道教神灵的转变。
文学塑造与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创作,使得哪吒反叛、任性的少年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民间开始为其立庙祭祀。在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下,有一座哪吒庙;而在台湾地区,更是有超过三百多间哪吒庙,不仅被视为儿童的守护神,也被渔民视为镇海守护神,甚至被司机奉为行车安全的守护神。
台湾太子宫,图源网络
广州哪吒村的独特信仰
在广州白云区人和镇的汉塘村,有一个独特的哪吒信仰传统。相传一百多年前,汉塘村遭遇水灾,村民在清理洪水带来的垃圾时,发现了一尊哪吒像。这尊神像多次被扔回水中却又漂了回来,于是村里的长辈们决定将其供奉在村口的门楼之上,祈盼哪吒能镇治水患,保一方平安。
村内哪吒神像,图源网络
更有趣的是,汉塘村80%的村民都姓李,而哪吒的父亲李靖也是姓李,因此村民们认为哪吒到了汉塘村,也算是回到了家。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汉塘村都会举办“哪吒诞”,村民会抬着神像出游,锣鼓喧天,舞狮舞龙,还会请粤剧班过来唱剧演戏。晚上村内大摆筵席,村民共享大餐。其中,“重头戏”投灯活动筹得的款项会用于村里的基建、老人福利等。
虽然与关公、黄大仙、妈祖等神明相比,供奉哪吒的地方总体算不上多,但民间信仰对哪吒形象的重新塑造和接纳,敢于摒弃成见与偏见,这与哪吒系列电影想传达的内核,也颇有一番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