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以美为媒、美美与共”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以美为媒、美美与共”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8日,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正式开幕。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主题为“美美与共:集”,共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的版块“集”,和由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等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组成的版块“传”。
展览旨在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军械库(Arsenale)展区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外景
在“集”版块中,100件散落于海外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的图像文献档案将分别在档案柜和LED屏幕中展示。这些作品均入编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该项目至今已历时近19年,共收集了1240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图像,其中的1/4、约3000余件/套的作品目前分藏于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在“传”版块中,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开新的创作,从建筑、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绘画元素切入,以艺会友,与古为新,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集文化,也强调了传统与当代之间的“传承”。
在“集”和“传”之间,展览借鉴了20世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Mnemosyne Atlas),用图像文献学的方式为每件艺术作品都准备了与主题相关的图版,试图通过多元图像的并置,将中国历代绘画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在展览开幕式上,威尼斯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委员会代表、里米尼机场主席、意前副外长劳拉·芬卡托(Laura Fincato)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对于意大利和中国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中国国家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了双方对文化现象的强烈关注,以及通过文化架起桥梁、建立积极关系并相互尊重的愿望。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的纪念活动,是一个重新诠释其角色并与当下时代联系起来的机会,加强两国相互了解,尊重彼此的伟大文化,同时也尊重各自差异、相互协作,开辟发展与和平的未来。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开幕式现场发言中谈到,今年恰逢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我们相聚在此,共同见证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核心策划的中国国家馆“美美与共:集”展览的开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浙江大学作为学术支持单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王小松教授团队精心策划主导,携手当代艺术策展人姜俊与七位中国当代艺术界领军人物共同打造。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进一步密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向世界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形象,讲好独具韵味的中国故事,以美为媒,美美与共,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致辞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谈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为中意共同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活动增添了非常重要和亮眼的内容,也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文明互鉴和各方面的友好交往。本届中国馆展览“美美与共:集”的主题与本届双年展“人人都是外人”主题所折射出的世界需要包容的理念相呼应。尽管中意两国地处欧亚大陆两端,但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友谊必定在相同维度携手共进,必将成为文明互鉴的国际交往典范。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致辞
策展人王小松教授介绍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策展理念和整体方案。“美美与共——集”的主题希望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兼容并蓄”的价值理念。“集”原本象征着飞鸟栖息在树梢之上,也可以是文人墨客对于雅集的简称。“集”强调融合,代表了世界范围内不同身份、不同人种、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不同目的、不同媒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等多样性的汇聚。它是一种邀请,一种吸收和接纳,创造出对话、沟通和互相的理解。
策展人王小松教授发言
艺术家施慧发言
艺术家施慧代表参展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们发言。她谈到,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通过艺术的形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美好。同时,展览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艺术的发展的机会,而这种交流与探讨,将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进行学术支持。据悉,本次中国国家馆展览将从2024年4月20日持续至11月24日。
参展项目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展
“集”板块展出现收藏于海外的100件中国绘画作品的图像文献档案,这些作品均入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该项目历时近19年,共收录了1240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其中有3000余件/套分藏于中国以外的海外机构,占收录总作品量的1/4。本次展览中甄选100件“大系”收录的海外藏绘画,如唐韩干《照夜白图》、五代董源《溪岸图》、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元倪瓒《虞山林壑图》、明董其昌《江山秋霁图》、清吴历《墨井草堂消夏图》等,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挖掘作品背后的流传历程,以图证史。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献档案 技术:文献、数字可视化 多尺寸 2005-2024
参展艺术家及参展作品
“传”板块邀请了7位当代艺术家,以回应“大系”的方式创作7件艺术作品,并参考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中图像文献学的方式,用图像文献的展示墙将“大系”图像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其中,朱金石从建筑、车建全从山水、焦兴涛从人物、汪正虹从花鸟、王绍强从笔法、施慧从法书、邱振中从造园,这7个中国传统绘画的角度分别切入进行创作。
- 车建全 《亭》系列,影像 技术:影像 尺寸:1280 mm750 mm40mm×20 2003-2022
车建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车建全是一位跨领域艺术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史、历史、社会学、地域文化和图像研究,作品介质包括绘画、影像、写作和交互裝置。他从具体的场域研究出发,用互文的方法贯穿不同领域的特殊性,构建出一种静观式的表达观念,揭示了自然能量和神秘性对人类景观的影响。同时,他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思想基础,强调人与万物的融合关系,重思如何用古代智慧面对当下的问题与危机。
- 焦兴涛 《魂.韵》 雕塑、影像动画 技术:金属 尺寸:多尺寸 2022
焦兴涛,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致力于当代雕塑创作与公共艺术实践及理论研究。早期的金属焊接作品,以刻意矫饰化的现代主义雕塑语言,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性表达,来呈现古典艺术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张力和对话关系。强调艺术创作参与社会实践的新雕塑观念,构成了艺术家贯穿至今的脉络和线索。
- 邱振中《状态》系列作品 雕塑 技术:钢筋龙骨、玻璃钢着色 尺寸:多尺寸 2024
邱振中,艺术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在深入研究并把握传统技巧的基础上,探索以书法的线性构成表达当下生存状态的各种可能。
- 施慧《书非书》系列作品 装置 技术:宣纸、纸浆、棉线、木板 尺寸:多尺寸 2021-2024
施慧,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作品以棉、麻、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体现出东方精神的底蕴。
- 王绍强《淬厉新之》水墨作品 技术:纸本水墨 尺寸:400 mm*400mm×105 2024
艺术家王绍强的作品深入探索东方哲学与自然观,注重中华传统在现代的转译。他结合中西艺术理念,融合当代思维与创作,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对水墨、纸本材料的熟悉使其艺术作品展现独特的视觉和当代纬度。
- 汪正虹 《百鸟图迹》综合材料、行为表演、影像装置 技术:金属、玉石、木头 尺寸:多尺寸 行为表演:©马一奥 2023
汪正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公共艺术与金属艺术方面均有深厚学习背景,致力于公共艺术与金属艺术的有机结合,并长期从事公共艺术及工艺美术的创作、教学与研究。
- 朱金石《宣纸塔》(局部)装置 技术:防火宣纸、钢管、棉线、竹竿、LED 尺寸:8500–8700 mm*3500mm 2024
朱金石作为中国抽象与装置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与创新性,这种特质延续至今。他的创作超越了媒介、地理和东方身份的局限,以更宏观的视野把握时代对象。
浙江大学向博洛尼亚大学赠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仪式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8日14时,浙江大学向博洛尼亚大学赠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仪式在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室内(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举行。浙江大学、紫荆文化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博洛尼亚大学以及中外艺术家代表等嘉宾出席了赠书仪式。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博洛尼亚大学副校长拉斐拉·坎帕纳(Raffaella Campaner)教授分别致辞, 仪式由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敏主持。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致辞
杜江峰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大系”让藏于海外的中国绘画精品,通过数字化方式汇聚,与中国的藏品一起,共同构成了从先秦开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的中国古代绘画史恢弘图景。其所呈现的,正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之于人类文明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意大利和中国一样,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世界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见证、记录、传播着意大利文明,也正在为之谱写新的篇章。此次赠书活动对中意两国交流与两校合作发展意义重大。希望两校以“大系”为桥梁,共同推进“大系”传播与研究,更好地促进中意两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谱写中意友好合作新篇章贡献力量。
拉斐拉·坎帕纳副校长首先代表因故未能出席的校长乔瓦尼·莫拉里(Giovanni Molari)教授和博洛尼亚大学师生感谢浙江大学赠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她指出,两校于2009年首次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长期以来积极友好交往,在学生培育、教师发展与重大科学研究上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成果丰硕。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珍视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校历史、艺术史领域的学者将充分运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赠书,积极推动意大利与世界共享优秀的艺术成果。相信文化遗产与艺术收藏的传播能够深化共识,从而促进两校、中意两国以及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之后,杜江峰校长代表浙江大学向拉斐拉·坎帕纳副校长赠书。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向博洛尼亚大学副校长拉斐拉·坎帕纳(Raffaella Campaner)赠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并互换礼物
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敏主持赠书仪式
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启动于2005年,十八年来陆续收录了263家中外文博机构的12000余件(套)“国宝级”中国绘画珍品,是迄今为止在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此次赠书是浙江大学与博洛尼亚大学两所高校交流共享的见证,将促进博洛尼亚大学师生与意大利公众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艺术与文化,为中意两国在人文领域取得更多研究成果打下基础。赠书仪式后,举行了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开幕仪式。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本文图片版权:©️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拍摄:意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