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洗儿诗》:反讽背后的人生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洗儿诗》:反讽背后的人生智慧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qulishi.com/article/202209/653746.html

苏轼的《洗儿诗》以其独特的反讽手法和深沉的寓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名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个人的才情与智慧,更折射出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无奈。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影响。

《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创作背景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其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于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在宋神宗时期,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外放为杭州等地的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虽幸免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期,虽曾被召回京师,担任翰林学士,但随后又多次被贬至惠州、琼州、昌化等地。直至宋徽宗即位大赦,才被召回京师,最终病逝于常州旅舍。

赏析

这首《洗儿诗》创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当时,他的侍妾朝云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在为孩子洗浴的仪式上,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戏谑与反讽意味的诗篇。

诗中,“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误”字道尽了诗人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感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深层寓意

“人皆养子望聪明”是人之常情,但苏轼却说“我被聪明误一生”,这种反差令人深思。他希望孩子“愚且鲁”,实则是大智若愚;他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到公卿”,实则是对官场险恶的深刻体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了一位先辈瞿存斋的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这首诗明显是对苏轼《洗儿诗》的回应。郎瑛认为,瞿氏的诗“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的诗过于直白。

明代杨廉也有诗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杜甫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的《反东坡洗儿诗》则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这些后世文人的回应,从侧面印证了苏轼《洗儿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个人的才情与智慧,更折射出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无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