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小卫士”助力!滴水湖“以渔控藻”十六载,生态行动绘就水清岸绿画卷
“河湖小卫士”助力!滴水湖“以渔控藻”十六载,生态行动绘就水清岸绿画卷
2月28日,“滴水轮放 鱼跃新城”2025年滴水湖轮捕轮放增殖放流活动在临港新片区滴水湖北岛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城投兴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并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海洋大学、南汇新城镇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顺利开展。
本次放流共投放6万斤鱼苗,涵盖花白鲢、鳊鱼及底栖动物,通过“以渔净水”的生态修复模式,减少藻类生长、优化水质透明度,助力滴水湖构建健康的水生态平衡,为临港新片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海洋大学、南汇新城镇相关负责人,城投兴港集团代表,南汇新城镇中小学学生代表,以及受邀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生态实践,共同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全民参与:政企学联动,共筑生态屏障
活动现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领导、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城投兴港集团负责人,与建平临港小学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放流仪式。学生们化身“河湖小卫士”,亲手将鱼苗投放至湖中,在实践中领悟生态保护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城投兴港市政公司总经理谢亿平强调:“‘科学放鱼、以渔护水、以人护渔’的长效机制,是滴水湖水质稳定达Ⅲ类、透明度持续提升的关键。”
此外,活动呼吁市民遵守《上海市滴水湖水域保护和管理条例》,杜绝偷捕偷钓及外来物种投放,共同守护“城市会客厅”,让湖区生态持续向好。
滴水湖自2007年蓄水以来,曾因蓝藻水华爆发而面临水质恶化的挑战。2008年起,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提出并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即通过投放滤食性鲢鳙鱼,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改善水质。
十六年来,滴水湖始终坚持“科学投放、抓大放小、轮捕轮放、跟踪监测”的生态策略,使水质逐步提升,水体透明度显著改善。得益于这一科学策略,滴水湖水质稳步提升,水体透明度显著改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近年来,随着周边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滴水湖水环境面临新的挑战。自2023年起,城投兴港集团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滴水湖生态本底调查,通过科学采样与动态监测,精准制定水体养护及控藻措施。目前,滴水湖水质基本稳定达国家Ⅲ类标准,自净能力显著增强。
基于2024年生态监测数据,2025年滴水湖及周边水系投放花白鲢、鳊鱼及底栖动物共计6万斤,进一步完善水生生物结构,优化水体自净能力。其中,湖区投放花白鲢4.5万斤、环棱螺0.835万斤、河蚬0.712万斤,周边河道投放花白鲢1.5万斤,重点提升入湖口区域底栖动物密度,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所有鱼苗均采用标记技术,便于后续追踪种群动态,优化管理措施。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丽卿在活动中表示:“鲢鳙鱼通过滤食藻类,每吨可固定118.8公斤碳、32公斤氮和7.5公斤磷,相当于节省污水处理成本3197元,同时创造2万元经济价值。”这一“生态链治水”模式,实现了氮磷资源化利用与水质提升的双重目标,为城市湖泊治理提供了创新性示范。
未来,临港新片区将继续推动湖区生态治理向系统化、精细化、长效化方向迈进,重点加强以下措施:
- 水草管理——破解夏季水草过量生长问题,推行“鱼类—水草”协同调控机制
- 生态拦截——完善“源头减排—过程拦截—生态修复”的系统治理模式
- 水生态建设——通过闸坝拦截、人工湿地建设、生态护岸改造等措施,力争2035年总磷年转化量达2-2.3吨,占污染物总量15%
王丽卿教授表示:“滴水湖的治理经验可为类似湖泊提供借鉴,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内源性污染控制,推动生态管理向精细化迈进。”
滴水湖的蜕变,是科技创新与生态理念融合的典范。从“以渔净水”到全民共治,这片水域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随着最后一尾鱼苗跃入湖中,2025年的放流活动圆满落幕,但临港新片区的绿色征程永不止步——这里的一泓清水,将持续映照生态文明的未来。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