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强力人形机器人企业团队与技术解读
五家强力人形机器人企业团队与技术解读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核心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韩以及中国等地。其中,日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制造优势;美国则凭借其人才储备和顶级算力资源,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迭代;欧洲依托完善的汽车工业应用场景,率先启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探索;而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势头迅猛,人才储备充足、产业链支撑完善、市场预期高,本体及零部件企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五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从团队背景、核心技术、产品特点和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星动纪元
星动纪元成立于2023年8月,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公司团队成员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创始人兼CEO陈建宇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拥有10年以上机器人和AI研发经验。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Masayoshi Tomizuka教授。
星动纪元在技术上采用两条路线:模型预测控制(MPC)和强化学习。公司采用本体感知驱动器(准直驱)的技术路线,提升机械臂的运动性能和抗冲击能力。同时,公司使用自研的高扭矩密度模块化关节和一体化结构设计,结合高强度合金、碳纤维和工程塑料等材料,完成机器人的本体构建。目前,星动纪元已推出小星和小星Max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公司致力于具身智能以及人形通用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目标是开发适应宽领域、多情景、高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推动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银河通用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GALBOT)成立于2023年5月,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公司在北京、深圳和苏州设有研发中心,并与北京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现有算法、软件、硬件研发团队50余人,且团队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公司创始人王鹤是斯坦福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和智源学者。他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发表50余篇论文,其团队在ICLR 2021可泛化机器人物体操纵挑战赛中获得ManiSkill无额外标注赛道冠军。联合创始人姚腾洲拥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硕士学位,曾就职于ABB机器人研发中心。
银河通用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主要体现在具身大模型、3D视觉感知和灵巧手深度学习算法等领域。公司专注研发双臂+轮式仿生机器人,第一代产品盖博特(Galbot)是一款能伸缩的轮足人形机器人。公司计划在2024年推出首代仿人机器人产品,并已在药店、商超等零售场景部署,预计2026年将实现大批量销售和生产。公司的最终愿景是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家庭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康养服务,解放人们的家务劳动等。背后投资者包括美团、北大燕缘、清华SEE Fund等。
星尘智能
星尘智能(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2月,团队成员来自腾讯、谷歌、优必选、百度和华为等前沿科技公司。创始核心团队共6人,均出自腾讯RoboticsX实验室。创始人兼CEO来杰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五邑大学。他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后加入百度小度机器人团队并担任负责人。2018年,他作为RoboticsX实验室首位员工加入腾讯,负责嵌入式和软件方向,管理自平衡轮式机器人和轮腿式机器人项目。联合创始人戴媛本科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毕业于UCLA,于2018年加入RoboticsX实验室。
星尘智能主打一体化设计的仿生机器人,以轮式为底盘、以人形为上身。公司于2024年4月成功自研AI机器人Astribot S1,该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能够以媲美成年人的敏捷、灵活和丝滑度执行多项复杂任务。S1已接入大模型测试,并预计在2024年内完成商业化。
技术上,星尘智能强调软硬件融合能力。S1在软件上支持视频、动捕及遥操作等多种数据收集手段,并运用强化学习、模仿学习和多模态大模型等完成学习和训练。硬件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电机传动系统,集成了控制、传感、传动与驱动等多个复杂子系统,为S1提供了敏捷的动态操作能力。此外,S1的头部、手部以及躯干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灵活组装或拆卸,提升了任务适应性。
星尘智能的名字源自拉丁古谚语“Ad astra per aspera”,意为“穿越苦旅,以达星尘”。公司创始人来杰希望未来五年到十年内,让AI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实现AI机器人从梦想变为现实的愿景,长期目标是让数十亿人拥有AI机器人助理。
理工华汇
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理工大学学科性公司,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黄强实验室学术转化孵化,同时得益于北京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技术支撑。
核心创始人黄强1991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师从被誉为“世界仿人机器人之父”的加藤一郎教授。回国后,他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精尖创新中心、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平台负责人。
北理工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始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团队之一,从2001年开始,2002年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无缆行走机器人,到现在已成功研制了7代人形机器人。团队联合林泉电机、绿的谐波等优势单位,突破了仿人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和多模态运动关键技术,实现了“走、跑、跳、摔、滚、爬”等复杂动作。新一代“汇童”人形机器人身高165cm,体重55kg,整身拥有26个自由度,最快奔跑速度达7.2km/h,跳跃高度超过0.5m,跳远距离达到1m。
北理工的核心技术是“小而美”的核心部件加上独门平衡控制算法,能用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大的扭矩。具体而言,“汇童”人形机器人在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高爆发力控关节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了国产化,峰值扭矩密度等指标方面国际领先,初步实现了驱动核心部件自主可控,突破了一直以来以外资品牌的技术封锁,跻身国际第一梯队。目前已推出了五个型号的无框力矩电机系列化产品,超越国际最先进电机性能30%。
应用场景上,已在国防军工、科研教育市场进行落地探索,未来力争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领跑者,凭借强大的自研技术实力,搏击于千亿人形机器人家用、商用等蓝海市场。
达奇月泉
北京达奇月泉仿生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在北京成立,由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团队孵化,以任雷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吉林大学仿生健康学科带头人)创新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基础,秉持“源于自然,服务人类”的理念,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技术上,团队开发高度仿生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已拥有200多个国内外专利。主要通过自研的骨骼肌肉在体精准测试分析技术体系揭示了人体运动的奥秘,以此为依据创新性地提出了“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并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对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这种新型机器人具备“仿生拉压体关节”,该关节模仿并利用了人体关节的“机械智能”特性,使其在具备较高运动自由度的情况下,同时兼顾稳定性,并且能够实现关节刚度的快速自适应调节。此外,为了适应全新的关节构型,仿生拉压体机器人采用具有“驱动传动一体化”特征的高效柔性驱动部件作为动力源。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技术,仿生拉压体机器人能够克服传统关节驱动机器人的缺点,使机器人具备与人相似的运动特性,同时使机器人实现与环境的安全交互,并且理论上其运动能耗指标CoT仅为人体的1-2倍。
产品上,公司现已成功研制出一系列仿生机器人的关键子系统,如世界首款三维变刚度仿生脚板、世界首款运动自适应仿生踝关节、国内首款电液动力智能膝关节假肢、世界首款重现人体三维自然行走步态的仿人下肢机器人、高度类人的仿生智能灵巧手以及迄今为止最接近人体的仿生机械臂。
运营以来,月泉仿生相关技术产品已签署近千万元商业化订单。未来,月泉仿生计划不仅将在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方面进行布局,也希望成为该领域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供应商。月泉仿生制定了四个并行的研发路线,分别为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人形机器人关键子系统、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以及人形机器人新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