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梁殿看中国古代砖石结构的发展
从无梁殿看中国古代砖石结构的发展
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梁的殿堂。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无梁殿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无梁殿采用砖石拱顶体系,不使用梁枋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无梁殿?
所谓“无梁殿”,并非高深的建筑术语,在概念上仅相对中国以木作为主的传统建筑的另一种建筑结构表现形式,即砖石结构房屋。其建筑核心承重结构采用砖石拱顶体系,不施梁枋柱,故称无梁殿,又称无梁建筑。
无梁建筑,多见于宗教寺院。此类建筑体系在欧洲应用较为普遍,且技术发展极为成熟,但在中国古代至少在元代以前多数运用于墓祠牌坊、城垣建筑、宗教佛塔、建筑附属装饰等结构,极少运用于房屋主体建筑。到了明代,由于大跨拱券技术的传入吸收、砖石的大量生产与普及,使无梁建筑这一结构形式得以进一步发展并成熟。
明清八大经典无梁建筑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也是中国最早的房建筒拱建筑。该殿坐北朝南,前设月台。东西阔五间、广53.8米;南北深三间、深37.85米;殿顶高22米,重檐歇山顶,上铺灰色琉璃瓦。殿顶正脊中部有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正中最大的琉璃塔的塔座是空心八角形,与殿内藻井顶部相通,可向殿内漏光,此类设计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非常罕见。
北京天坛斋宫
天坛斋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为明清皇帝祭祀前斋戒处,其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北京皇史宬
北京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其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所谓“宬”,即为古代藏书用的屋子,而它的特殊用途属性决定了其建筑形式与特点:作为皇家档案馆,首先必须防火且坚固耐久,因此首选为石砌结构的无梁殿;其次必须确保防潮、防霉、防虫,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资料的功能特点。因此,必须采取高台筑基、加厚墙体等一系列营造措施。
山西永济万固寺无梁殿
万固寺因地震毁坏,重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其位于山西永济县城西南 13 公里中条山腰。该殿坐东向西,面阔五间,为二层砖构,内供无量寿佛。殿宇中部并列三眼拱券窑洞,下层南北长 28.6 米,高 3.7 米,檐口皆有仿木作柱、额、斗拱、椽、飞等砖雕;上层阔三间,形制与下层大体相同,但尺度稍小。殿两侧设八字形影壁, 壁上为砖质二龙戏珠浮雕图案,雕工精湛。整殿通体均为青砖砍磨后砌造而成,花卉图案与斗拱藻井繁复精致,令人惊叹。
山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
太原永祚寺无梁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位于太原市城东南。与其说是某座无梁殿,不如说是一处大规模的砖石结构建筑群:其依地势而建,前高后低,寺内建筑错落有致,双塔遥相辉映,气势磅礴,也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处全部由砖构建筑组成的寺院。寺内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建筑,这里最令人惊叹的不是拱券结构,而是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仿木砖雕。古人对于木构建筑形制的钟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为达到砖石结构“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的效果,在殿宇正面的外墙有青砖磨砍砌出檐柱,平面呈圆形,半径敞露在外,做嵌入墙状;每根檐柱的下部还用青砖精心雕琢出仰覆莲须弥座。
山西五台显通寺无梁殿
这处山西五台显通寺的无梁殿,是为佛门鲁班妙峰法师的又一杰作。其又名七处九会殿,因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是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明神宗授命妙峰法师主持建造的一座华严道场。其殿高20米,面阔28米,进深16米,通体白色;无梁殿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明七间但内部实为三间穹窿顶结构;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方木砌就。墙体采用用青砖砌筑,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镂刻繁复绚丽;三处拱构连续并列,左右山墙作为拱脚,各间依靠券拱式门洞联络。
苏州开元寺无梁殿
这处无梁殿即藏经阁,是开元寺仅存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殿坐北朝南,两层楼阁式,面阔七间,广20.9米,深11.2米,通高约19米。歇山顶及腰檐敷绿间黄琉璃筒瓦,与青砖墙面色调协调相应;正脊饰以琉璃游龙,戗角雕塑四大天王琉璃造像;南北立面形式相同,上下各辟拱门5座,门旁砌出半圆倚柱,上下各6根,东西山墙楼层正中各辟拱窗一座;阁内上下各分为三大间,梯级砌在东山墙夹层内;明间不用拱券结构,改用叠涩向中心收敛,再从四隅以斗拱承托八角形穹窿藻井。
北京颐和园智慧海
清代的无梁建筑亦不少见,仅以此处智慧海为代表。“智慧海”,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其为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佛殿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结构由纵横相间的砖石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立面通体采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建筑整体色彩绚丽,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极具特色。清代的无梁拱券结构技术较之明代并无实质性突破,依旧是筒拱结构的发展与运用,但琉璃饰面构件的大量应用,使其外观更趋向于雕梁画栋般的奢华与艳丽。
明清砖石建筑结构的特点分析与总结
以上明清经典的无梁建筑,固然代表了我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的巅峰。它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出于防火及储藏等级较高建筑的需要,且多数运用于宗教建筑。
明清无梁建筑立面构图呈现了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基本分为台基、屋身与屋顶三部分。因为受限于砖构的力学特点,立面普遍出檐较短,所以檐下与柱间檐椽、飞椽、枋、斗拱等仿木构件形成了繁复精美的装饰重点,是为外观最大特点之一。
对于拱,最大的特点是结构支撑点越集中则空间处理越灵活。略有遗憾的是,纵观上述明清无梁殿最核心拱的技术运用,普遍采用了筒拱与叠涩拱的组合形式,构建手段较为单一。从西方砖石拱顶结构发展过程看,由罗马时期的筒拱演变为十字交叉拱及哥特式的肋拱,从半球形穹窿结构发展为带帆拱的穹窿结构,均体现出平面支撑点的相对集中为空间组合带来的极大灵活性,使建筑获得更大的体量与更丰富的活动空间。
而筒拱的穿插组合,导致了支撑点的分散,造成了内部空间的封闭与通风采光的不足。因为这类建筑只能在筒拱的两端和下方开拱,而且空间不能太宽,否则支撑筒拱的承重墙会被巨大的侧推力挤垮,这是最大的缺点。不过,以上明清无梁建筑最大的使用功能要求为防火、坚固耐久宜储藏,可能并非谋求更大更舒适的空间,仅从技术角度讲,足以满足需要。
另外从它普及应用的角度看,使用范围比较特定,较之木构作建筑的一统天下,依旧为非主流。原因多方面,刨除传统的礼制文化观念、森严的建筑工官制度等因素,仅从技术角度讲最重要的是缺乏先进的拱顶结构体系、大块高强度砌体构件的应用、复杂的大高比拱券测绘方法、砌体材料胶结技术与建筑大构件起重运输能力。
从实例可看出中国古人在审美上更偏向于木构建筑,不论是最古老的地表建筑汉阙,亦或是大大小小的无梁建筑,仿木装饰点缀的视觉效果及手段几近出神入化,但却忽略了最核心的结构技术尝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