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复旦大学发布首个帝王基因组:揭秘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真实面貌与死因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59: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复旦大学发布首个帝王基因组:揭秘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真实面貌与死因

2024年3月28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公布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基因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面貌复原。

北周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人建立的朝代之一,其第三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至578年)在位期间,大举实行军政改革,北击突厥,并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公元578年,亲征突厥途中,年仅36岁的北周武帝(下文简称“武帝”)突发恶疾、英年早逝,对后续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其族源、外貌长相及死因一直备受学术界和民间爱好者的关注。近日,在经过多次技术上的突破后,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成功从武帝遗骸中提取DNA、测序和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并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等进行多学科解读。

北周武帝长什么样?

此前,人们只能根据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来想象北周武帝的外貌。在研究中,团队以颅骨CT扫描技术对武帝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研究团队预测出武帝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

多年来,鲜卑人的外貌特征一直是历史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一些史料表明,鲜卑人具有须发茂盛、发色偏黄、高鼻深目等西域胡人特征,而另有史料记载,鲜卑人与东北亚人群长相没有差别。根据基因组分析结果,第二种观点与研究团队预测出的武帝面貌特征相一致。

北周武帝死因之谜

武帝的死因一直扑朔迷离,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死于烈性疾病,多见于官方史料;二是死于中毒,主要流行于野史秘闻。值得注意的是,《周书》记载“(建德)四年(武帝去世三年前),帝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得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这些症状表明,武帝有可能是死于中风带来的急性并发症。

通过对武帝的基因组进行疾病易感性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武帝携带一些疾病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其中就包括中风等心血管类疾病。

北周武帝及鲜卑的族源

鲜卑人群的起源是历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武帝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团队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这对理解鲜卑人群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学分析显示,武帝与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现代达斡尔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遗传关系,并估计武帝血统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武帝家族谱系表明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汉人,因此,武帝约三分之一的古代黄河流域血统极可能是鲜卑皇族与汉人贵族长期通婚的结果。

进一步整合分析已发表的鲜卑人基因组数据后,研究团队发现,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同时,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融合的结果。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武帝的族源分析,找到了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的直接证据,这对理解汉民族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研究还发现鲜卑人群主要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此外,武帝的面貌复原、死因分析,也为解决流传千年的“悬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从考古应用层面而言,新技术为获取大墓和南方出土的挑战性骨骼样本乃至伴随土样中的基因组提供了可能,从法医应用层面来说,也为更多大案、要案和难案的破获拓展了想象空间。

研究团队还将不断升级技术方案,继续检测不同时序和不同考古文化的古代样本,持续梳理匈奴、突厥、鲜卑、吐谷浑、粟特等三到九世纪北方古族的遗传谱系,重现唐朝大一统时代海纳百川的盛况,做全东亚人的遗传谱系树,建立现代人与古代人的联系,书写中华民族的“大家谱”。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