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孟子的生平事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孟子的生平事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6/07/26561818_1146881423.shtml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者,其著作《孟子》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从其家庭教育、师承关系到政治理念,再到其游历诸侯国的经历,全面展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一生。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关于孟子的生卒年,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均无明确记载。学者根据《孟子》一书的相关记载推测,孟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享年八十三岁。

孟子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者,与其早年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刘向的《列女传》中记载了“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故事,反映了孟母对孟子成长的精心培养。孟母也因此被誉为“母教一人”,成为中华母教的典范。

孟子生活的邹国距离孔子的故国鲁国不远,他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孟子认为孔子是“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并借孔子弟子之口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这种对孔子的推崇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因为孔子在世时只是一位布衣学者。

孟子通过向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学习,了解了孔子的思想。这一学派的师承关系可以概括为:孔子(仲尼)——子思(孔伋)——子思门人——孟子(孟轲)。关于孔子和子思之间的传承环节,唐代以来一般认为是曾子,近代以来大多数学者也持这种观点。另有学者则认为这个环节是子游。

孟子立志学习孔子,积极出仕,希望通过参与政治实践自己的理想。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为他提供了机会。士阶层在当时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更代表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的活动较为简略,而《孟子》一书中则有多处反映其活动。据谭贞默《孟子编年略》记载,孟子四十岁以前主要从事讲学设教,六十岁以后则归老著书。其游历诸侯国的经历大致如下:

  1. 邹国:孟子在邹国时,邹穆公曾向他请教如何处理邹国与鲁国争斗中的问题。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 齐国:孟子两次到齐国。第一次在齐威王执政时期,但未见其与齐威王的对话记录。第二次在齐宣王执政时期,孟子与宣王有多次对话,但因伐燕事件后对宣王失望,最终决定离开齐国。

  3. 宋国:孟子听说宋偃王欲行仁政,便前往宋国。但发现宋偃王身边多为奸佞小人,仅有一位薛居州可称为善士,对宋偃王的仁政产生忧虑。

  4. 滕国:孟子在滕国协助滕文公推行仁政,一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但因齐国在滕国附近筑城,威胁到滕国安全,孟子意识到仅靠滕国力量推行仁政是不够的。

  5. 魏国:孟子在魏国受到梁惠王的接见,但因义利之辨话不投机。梁惠王去世后,孟子因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而离开魏国。

孟子在经历多次政治实践后,最终决定离开政治舞台,回到家乡教授子弟,著书立说,编写《孟子》一书。孟子的坚定信念和对理想主义的坚守,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位重要的人物。

孟子的生平经历可以概括为:在邹国游历(四十岁左右)——第一次到齐国(齐威王执政)——到宋国(宋偃王欲行仁政)——在滕国行仁政(滕文公行仁政)——到魏国(梁惠王执政)——第二次到齐国(齐宣王执政)——告老还家,著《孟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