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后一个尽忠职守的掌权宦官杨复光,死后释放出一群妖魔鬼怪
唐代最后一个尽忠职守的掌权宦官杨复光,死后释放出一群妖魔鬼怪
在唐代历史中,宦官群体常常被贴上负面标签。然而,晚唐时期有一位宦官杨复光,以其忠诚和才能,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军心。更令人称奇的是,经他之手招降或培养了一批唐末重要人物,包括多位皇帝、宰相和节度使。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位宦官传奇的一生及其对唐末政局的深远影响。
(新疆唐墓出土的宦官俑)
险些成为杨复光第一个战果的王仙芝
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农民起义军转战湖北、江西一带,杨复光时任各路唐军主帅宋威的监军。与年老多病而失去进取心的宋威不同,杨复光当时才三十多岁,也是最积极的要招降王仙芝以解决问题的人。
王仙芝转战湖北是说的好听,实际上是在郑州、宋州城下两次被唐军击败,无奈之下才逃离唐军实力雄厚的地区。而且王仙芝已经起兵数年,一直没有稳固的地盘,早就息了当年“均平天补大将军”推翻唐王朝统治的理想,虽然第一次招降被黄巢搅黄了,但现在王、黄二人已经分道扬镳,唐王朝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王仙芝问题时机已到。
于是,杨复光抓住了这个机会,派人拿着皇帝诏书招降王仙芝,王仙芝第二次接受了招安,并派遣手下尚君长等亲信前往杨复光营中投降请罪,如果一切顺利,王仙芝农民起义将比历史上提前数月结束,黄巢也没了吸纳王仙芝残部发展壮大的机会。
但这次招降被宋威搅黄了。宋威本官是山东的平卢节度使,自王仙芝山东起兵就一直和王仙芝交战,算是老对手了,应该对王仙芝积怨很深。而且宋威和王仙芝打了好几年,现在胜利在望,自然不愿杨复光过来摘桃子,甚至还有说法是唐僖宗等朝廷决策层不想接受王仙芝投降,给宋威下了密旨,毕竟这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仙芝是第一个,需要严惩。
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宋威和杨复光没达成一致,派兵在路上抓获了尚君长等人,并上奏唐僖宗说这些人是在交战过程擒获的敌方大将。杨复光当然要表示这个功劳是自己的,是自己招降了王仙芝。这就成了一个糊涂官司,唐僖宗虽然派人下来调查,但没有明确结论。宋威有了底气,直接杀了尚君长等人,彻底绝了王仙芝的投降念头,不久之后王仙芝兵败被杀。
如果王仙芝投降,会在政治和军事上对黄巢继续领导的农民起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毕竟黄巢曾经是王仙芝部下,而且王仙芝死后大批残部投奔了黄巢。
(黄巢起义)
朱温是杨复光的第一个战果
虽然有些资料总结说黄巢对朱温并未重用,但根据史书记载分析,朱温应该是黄巢手下最具有军事天赋的一个,并经常被黄巢委以重任。在攻占长安后,黄巢派遣朱温南下,攻陷了邓州(现河南南阳邓州),“以扰荆、襄”,稳定了黄巢军东南方向的局面,开辟了一条通往湖北的退路。在后来长达两年多的长安攻防战役中,朱温非常活跃,数次大破唐军,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创建西夏的党项人。中和二年(882年),朱温攻克唐军驻守的同州(现陕西渭南大荔县),并驻扎于此,守住了黄巢的东方门户。
杨复光与朱温打交道是从邓州开始,当时杨复光任忠武军监军,率唐军与起义军交战,击败朱温收复了邓州。在同州,朱温当面的唐军主帅就是河中节度使、东面招讨使王重荣,杨复光时任天下行营兵马都监,相当于是各路唐军总参谋长,和王重荣驻扎在一起。
对朱温的招降过程史书记载不一致,但大体上来说,当时双方处在僵持状态,唐军虽然暂时无力收复长安,但黄巢军也仅仅控制了长安和以东的同、华二州,坐拥数十万大军却没有向外扩张。朱温是劳苦大众出身,也是个标准的流氓无产者,对局势判断非常准确,且黄巢入长安后内部问题开始出现,朱温“见巢兵势日蹙,知其将亡”,开始对起义军前途失去信心,这才是朱温背叛黄巢投降朝廷的根本原因。
杨复光就抓住了这个机会招降了朱温,实际上有投降想法的不仅仅朱温一人,黄巢的华州守将也想投降,但被黄巢发现杀掉,并派了自己的弟弟驻守华州。招降朱温有的史书说是杨复光主导的,有的说王重荣主导。《新唐书》记载,朱温投降后杨复光准备杀掉朱温,王重荣认为此人勇武善战,才劝阻了杨复光,可能是因此朱温“以舅事重荣”。朱温老娘姓刘,也不知道这个舅舅关系怎么来的。考虑到杨复光与王重荣的职务区别,招降工作应该是以杨复光为主,但也不排除朱温投降后杨复光起杀心的可能性。
朱温虽然是唐王朝最后的终结者,灭唐后建立了五代之后梁,但当时朱温投降,毫无疑问是唐王朝和黄巢起义军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之后才有了收复长安、黄巢战败东逃。
李克用是杨复光又一个重要收获
杨复光还主导了李克用的归降,唐亡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建立了五代后唐,李克用也被追封为太祖武皇帝。李克用是沙陀人,其父亲李国昌本来是唐王朝任命的振武军节度使,负责镇守唐王朝北方河曲地区。但李克用父子早有不臣野心,在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开始向山西北部扩张,唐僖宗一边围剿王仙芝起义军,一边调集兵马攻打李克用父子,双方已经处在战争状态。
当时李克用实力还不是很强,在各路唐军以及吐谷浑、党项人的围攻下被撵到了塞外。唐王朝北方防线先后经历过东突厥、后突厥、回鹘汗国等大敌的考验,沙陀人还排不上号,如果没有奇迹发生,李克用将很难再有机会重回中原。杨复光的养父也是个宦官,原来曾在沙陀人聚居的盐州担任监军,和李克用老爹李国昌共事,二人私人关系不错。杨复光就提出了一个建议,让李克用南下与黄巢作战。
实事求是讲,这个建议既是个有创造性的建议,同时也是个很有风险的建议,就如当年向回纥借兵与安史叛军作战。李克用南下参战,唐王朝多了一支强大的援军,又能把山西原本防御李克用的唐军解放出来,消灭黄巢把握更大;从风险来说,李克用毕竟是异族,桀骜不驯、不服管束,在过去几年一直与大唐为敌,不能保证李克用是否忠诚。
杨复光的这个建议得到了朝廷决策层一致认可,包括王重荣,以及另一个宰相王徽,各路唐军总指挥、宰相王铎最后批准,当时唐僖宗逃到了蜀中,关中战局由王铎总负债。唐王朝第一目标就是收复长安,已经急病乱投医了。于是,李克用才有机会摆脱在草原上吃沙子的命运,率数万沙陀及塞外各族军队南下参战,并在镇压黄巢起义军过程中立下大功,加快了唐王朝镇压黄巢农民起义的过程。
杨复光死后的大唐
从黄巢手中收复长安后不久,杨复光在军中暴亡,年仅四十二岁,“及死之日,军中恸哭累日”。能得到手下将士如此拥戴,在唐王朝的宦官当中是少见,唐僖宗还给了一个忠肃的谥号,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谥号。
杨复光虽死,但其影响持续很久。朱温和李克用就不用说了,各自开创了五代中的后梁和后唐。杨复光的手下还有大批将士,其中嫡系精锐忠武八都八员大将,以及数十个干儿子,“平贼立功者,多是复光部下门人故将也”,是一股很强大的势力。
杨复光死后,这些力量中的一部分被他哥哥杨复恭掌握,杨复恭能成为唐昭宗初期的掌权大宦官,控制兵权、把持朝政数年之久,这些遍布朝野的各级官员将领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即使杨复恭和皇帝闹翻了,也能号召一些干儿子听他号令起兵反唐,最后一起身死。李克用也一直没有忘记和杨复光父子两代的交情,上奏唐昭宗给杨复恭平反、恢复官职。
忠武八都中史书上有名字的是鹿晏弘、晋晖、李师泰、王建、韩建、张造、庞从等七人,其中:
王建成就最高,在唐末军阀淘汰赛中击败诸多对手,夺取了蜀中,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唐亡后建立了十国之一的前蜀。另一个都将晋晖和王建早年就是好友,一直协助王建,后来在前蜀担任宰相高官;都将李师泰、张造也一直追随王建,但二人早死,王建建立前蜀后得到了追封;
韩建也是个狠人,杨复光死后成了一路诸侯,杨复恭就死在韩建手下。韩建也是晚唐最嚣张跋扈的诸侯之一,软禁唐昭宗三年之久,还屠杀了大批李唐宗室成员。后来韩建投奔了朱温,在后梁担任宰相、节度使;
鹿晏弘本来为八都将之首,后来八都将分裂,鹿晏弘虽然一人闯出一片天地,但在残酷的诸侯淘汰赛中失败,死在秦宗权手下;
庞从和没有名字的那个史书上没有记载,估计是死在乱军之中了。
杨复光和接替黄巢继任大齐皇帝的秦宗权还有关系,当年杨复光在邓州击败朱温,那时秦宗权还没投降黄巢,杨复光手下的兵马中就有一半是秦宗权派来的,这是和杨复光有关系的第四个皇帝,秦宗权最后也被淘汰了。
(流传的杨复光头像)
无论王仙芝、朱温以及李克用,杨复光都是采取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的策略。这种想法,在千年之后我们知道是徒劳的,甚至是祸乱之源,但在当时应该是对唐王朝国力消耗最小的一种方式,至少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杨复光为维持唐王朝存在做出了重要贡献,算得上尽忠职守四个字,也是决策层中少数明白人之一。
杨复光壮年早逝,其一生经历大多数是正面的、有利于唐王朝的。不过按唐末那种混乱情况,如果杨复光再活二十年,其所作所为就不一定了,挽救大唐任何人都做不到,杨复光也不是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以他的军事天赋和人脉,更大可能是成为另一个妖魔鬼怪,唐末历史都有可能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