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一:心即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一:心即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9/09/225123_1135305205.shtml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含三大核心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中,“心即理”这一概念虽然最早由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并赋予深刻内涵的,是明朝中叶的王阳明。

心即理的内涵

1508年,被贬谪到贵州龙场的王阳明,在一个深夜突然领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领悟标志着他对“心即理”的深刻理解。当弟子徐爱质疑“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时,王阳明回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的故事阐释

让我们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理解“心即理”的含义:

  • 蜉蝣的生命只有一个白天,从未见过明天。
  • 蚂蚱的生命只有几个月,从未见过四季更迭。
  • 青蛙见识过春夏秋冬,但局限于山头。
  • 老虎只能在一个山头占山为王,见不到五湖四海的风光。
  • 大雁却能领略不同地方的春华秋实。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格局和境界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整个生命就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心即理与心灵品质

根据心灵品质的高低,王阳明将人心分为五种层次:圣人之心、贤人之心、君子之心、能人之心、士人之心。不同层次的心灵品质会呈现不同的“理”,并产生相应的德行和成就。

心即理的实践案例

阳明先生通过“侃去花间草”的故事进一步阐释了“心即理”的实践意义。他认为,天地之间的花草本无善恶之分,但人的判断往往掺杂了个人的私意和好恶。真正的善恶判断应该基于天理,而非个人的好恶。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其心学的重要著作,其中记录了他的行为处事和思想哲学。以下是精选的三十句名言:

  1.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3. 无善无恶事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6.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7.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8.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9.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1.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3.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4.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15.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16.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17.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8.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19.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2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1. 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22. 为政不事威刑,唯以开导人心为本。
  23.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24. 常快活便是功夫。
  25.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26.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27.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28.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29.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0. 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结语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尤其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智慧,指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外在的行动统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