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延迟退休?怎么看?怎么办?最全解读来了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怎么看?怎么办?最全解读来了
延迟退休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反映了我国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的重要变化。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延迟退休政策的必要性、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
延迟退休政策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这些规定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确定的。与70多年前的情况相比,当前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人口结构及劳动力供求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延迟退休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出的重大改革,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40岁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78.6岁,同时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参加工作的时间明显推迟。另一方面,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却不断增多。
渐进式推进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公众不仅关心延迟退休改革本身,与之相关的就业等民生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方面,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增加青年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大龄劳动者会不会更难获得就业机会?
“渐进式推进,意味着短期内向社会释放的劳动力规模不会太大,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从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看,允许一部分有意愿、具备条件的大龄人员继续工作,可以中和部分减少的劳动年龄人口。从长期看,延迟退休也有利于保持劳动参与率。
对于青年就业岗位,董克用表示,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的增量而非存量来提供。“年轻人和大龄劳动者青睐的行业有交叉,但重叠度并不高。年轻人更愿意去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就业。”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十四五”规划中,“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被写入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章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部署,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专家表示,这也表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表示,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一个国情,而人口高质量背景下,迫切需要进一步释放社会的劳动要素资源潜力,推动整个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一个更加适宜的水平。无论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改善,让劳动力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方式,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都为调整相应的政策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条件和政策的可能性。
我国2035年左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内容都被放在了与人口发展有关的部分。那么,我国的人口总体发展情况和老龄化程度有哪些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总人口规模为5.4亿,截至2023年总人口已经达到14.1亿人。人口数量总体快速增加的同时,人口发展也刚刚跨过两个重要转折点。
一是从人口出生情况来看,中国从2022年起出现人口负增长,2023年延续负增长态势。
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于2021年达到14.2%。按照国际上的一般划分,这标志着继2000年中国以7%的老龄化率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从此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据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法定退休年龄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确定以后,事实上一直没有进行比较大的调整或改变,当时的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来制定的政策体系,和现在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是脱节的。
实际上,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一个积极的变化,就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健康预期寿命,即在身体健康状态下的生存年数也显著提高。并且,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纯粹依赖于重体力的劳动在大幅减少,更多的是知识型、技能型的岗位,这为延长工作年限提供了更多可能。
改革的具体措施和预期效果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形势发展需要,着眼长远,经过长期酝酿、充分研究、审慎决策作出的重大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事关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这项改革是适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的客观情况,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进步及卫生环境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8.6岁,同时,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8年增加到2023年的14年,实现大幅提高。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开始工作的年龄有所推后。在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将导致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等问题。
这项改革是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需要。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1.1%。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将不断降低,“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有利于稳定劳动参与率,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能够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这项改革是适应劳动者就业意愿多样化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支持职业生涯自主规划选择。延迟退休改革按照自愿、弹性原则,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诉求,让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退休方案。想早一些退休的职工,在满足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等条件下,可以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工作的低龄老年人,也不用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可以选择继续工作。改革将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条件,使拥有更强劳动意愿、更高人力资源禀赋的大龄劳动者可以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