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多元融合之地:马来西亚
零售多元融合之地: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的重要经济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全球第34大经济体。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状况到零售市场发展,全方位解析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
国家概况
马来西亚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是“亚洲四小虎”之一,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发展出现分化,但如今已成为全球第34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统计,马来西亚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在东盟地区仅次于新加坡。同时,马来西亚是东盟的创始国之一。
历史发展
历史上,马来半岛曾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统治,二战期间也曾被日本占领,后于1957年正式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邦与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后新加坡独立)。
地理与资源
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中心地带,扼守马六甲海峡,是进入东盟市场和前往中东、澳新的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同时,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棕榈油产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及锡、铜等矿产资源丰富。
政治制度
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国家,其政治体制与英国制度较为相近。最高立法机构由最高元首、上议院、下议院组成。最高元首委任下议院多数党领袖为总理,最高元首在行使其各项权力时,也需要考虑内阁总理的建议和决定。
民族与宗教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马来裔占总人口比例约70%,华裔占比超两成,印度裔占比中个位数。马来裔和华裔之间大致形成“马来人主政、华人主商”的局面。整体上看,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显著,2023福布斯马来西亚富豪榜榜单前十名中有九位是华人。但客观的讲,占有土著特权的马来人在政治和社会的很多方面依然较华人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更好的待遇。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主要属逊尼派。马来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
马来西亚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首都吉隆坡是全国最大城市,也是马来西亚政治、经济、金融、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吉隆坡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约197万。
经济状况
人口与生育率
马来西亚目前人口总量超过3300万人,年龄结构比较好,年龄中位数在30岁左右,比较年轻,15-64岁人口占比不断提升。但同时,我们看到马来西亚的总和生育率在近年来显著下降,已经接近1.5的水平。在主要的东南亚/南亚国家中,泰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菲律宾最高,其他国家之间差异不大,马来西亚的生育率水平并未显著脱离平均水平。基于此,预计马来西亚依然会有持续数年的人口小幅度正增长,至2070年前后达到峰值。
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2023年实际GDP增速约3.7%。2015-2023年的实际GDP复合增速约3.6%,整体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速水平。根据马来西亚国家银行预测,受益于全球贸易复苏和科技进入新的升级周期,推动了马来西亚电机电子等产品出口增加和大宗商品出口价格上升,相较2023年出口额的同比负增,2024年出口将迎来反弹,因此马来西亚国家银行预测2024年GDP增速将高于2023年,预计在4%-5%之间。
从支出法的角度看,消费对于马来西亚GDP的贡献约70%,在东南亚/南亚国家中与印度、泰国水平相近。
人均GDP
人均GDP方面,我们依然采用购买力平价口径(请注意口径差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马来西亚早在1990年前后就跨过了1万美元大关。作为对比,韩国、泰国、中国、印尼、越南分别在1988年、2001年、2012年、2015年和2019年跨过这一水平。由此可见,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方面,2023年马来西亚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5%,在东南亚/南亚国家中属于相对高的。和1990年相比,马来西亚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行,第二产业占比相对平稳,第三产业占比提升的趋势明确。
众所周知,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回顾主要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历程,在上世纪70-90年代时多个国家都出现了从农业向工业迁移的趋势,制造业占比不断提升。但是,在90年代之后,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们看到部分国家的制造业占比在持续下降,经济发展的重心向服务业转移。其实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产业结构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是符合逻辑的,他们的去工业化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发生的,是从降低力成本的角度出发的。但是部分东南亚/南亚国家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时候就跨过了第二产业,直接发展了第三产业,这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会产生后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我们看到近年来印度就不断的在进行制造业的“补课”。对于马来西亚而言,在经济发展较其他东南亚国家更加成熟的情况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同样排在相对靠前的位置。
具体的产业层面,我们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因为东盟区域的半导体产业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根据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数据,马来西亚2003年集成电路出口份额位居世界前列,出口份额约7.2%。马来西亚可以零关税出口半导体到美国等主要市场。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多家欧美龙头企业就已经开始在马来西亚建立了半导体工厂,后在80年代随着美日的竞争愈发激烈,以及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我们看到半导体产业链进一步向马来西亚转移。虽然在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越南等国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马来西亚面临了比较大的压力,但在2019年之后,由于新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式,马来西亚重新获得海外半导体大厂的重视。
政策层面,在今年的五月份,马来西亚总理宣布计划向该国半导体产业提供至少53亿美元的补贴,并计划吸引至少1000亿美元的本土及外国的企业投资,主要投向芯片设计、先进封装和晶圆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与新加坡涵盖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略有不同,马来西亚主要布局的产业环节为后道封测,较多全球领先的IDM、OSAT均在马来西亚拥有较大份额的后道产能,并宣布积极的扩产计划,如下表所示。
国际收支情况
国际收支情况方面,在经常账户中,马来西亚已经连续26年实现顺差,其中商品始终保持顺差状态,而服务业则是逆差状态。在出口方面,通信、计算机等占比过半,而交通运输则贡献服务业主要逆差。
货物进出口
货物进出口方面,马来西亚前五大类出口产品分别是电子电器产品、石油产品、棕榈油及制品、化工及化学产品、液化天然气;前五大类进口产品分别是电子电器产品、石油产品、化工及化学产品、机械设备及零件、金属制品。新加坡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国,占比约15%,中美分列二三位,也都有双位数的份额。进口方面,中国占比20%以上,新加坡份额在10%左右。
汇率制度
汇率方面,在1998年之前,马拉西亚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但由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马来西亚政府转为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将林吉特与美元挂钩,以稳定市场情绪和阻止资本外流。2005年马来西亚再次进行汇改,当时政府宣布废除之前实行的与美元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施可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这一机制允许马币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但一旦出现激烈波动,马来西亚央行可立即介入干预。整体上看,马来西亚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汇率管理机制。
杠杆率
杠杆率方面,近二十年来马来西亚实体经济部门的杠杆率总体水平相对保持平稳,整体杠杆率水平在主要的东南亚/南亚经济体中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仅次于泰国。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将外债的占比快速压降,而目前马来西亚的外债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东南亚国家。
零售市场发展
对于消费行业,我们看到马来西亚的线下零售业态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同时,电商渗透率也比较高,小红书在当地的发展也不错,得益于此,以美妆护肤品类为例,我们发现很多国内品牌会亲自去开拓马来西亚市场,而背后就有着小红书给到品牌端在当地消费者心中已经建立起比较好认知的原因。但整体上看,虽然居民消费能力强,且华裔占比高,营商环境也非常好,很适合作为品牌出海的试点国家,但受限于人口规模和区域分布,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南亚国家中,也并不算是一个特别大的消费市场,整体空间相对有限。以我们非常熟悉的零售行业为例,在经历了2022年的报复性消费之后,从2023年Q2开始我们看到需求层面有所减弱,必需品和可选品的表现出现分化。整体上看,马来西亚的零售行业规模在550亿美元左右,2018年-2023年的复合增速约2%-3%。线上零售则保持了接近20%的复合增速水平,线上占比从2018年的5%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约11%。
线下零售业态
对于线下零售部分,我们将整个赛道根据不同的业态分为杂货零售(包括便利店、超市、大卖场、折扣店和食品/香烟专卖店等)、专卖店(美妆、服装、家居专卖店等)、自动贩卖机和直销等三大类,2023年上述三种业态的份额占比分别为29%、60%和11%。从增速角度看,自2018年以来,传统杂货零售的规模基本保持不变,有低个位数的下滑,而专卖店则保持了小幅度的增长,2018年-2023年规模累计涨幅在5%-10%之间,整体相对平稳。截至2023年底,马来西亚的线下零售销售网络数量约22万个,其中杂货零售超7万家(2018年-2022年规模小幅度回落,2023年有所反弹),专卖店业态近15万家(2018年-2022年规模相对平稳,2023年加速开店)。
具体拆分来看:
对于杂货零售业态,在其超7万家的销售网点中便利店约1万家,超市约1400家,大卖场约250家,折扣店超300家,食品/烟草专卖店超3万家,社区杂货店约3万家。收入占比方面,便利店、超市、大卖场占比分别为24%、11%和15%,但增速表现分化明显,便利店依然有双位数的增速水平,而超市和大卖场已经开始下滑。
在品牌端,7-11是网点数量最多的品牌,约2500家,过去三年保持规模的稳健增长。99 Speedmart规模排在第二,但截至2023年底已经和7-11的规模差异不大,且增速更高。Kedai Mersa则以超过800家门店的规模排在第三位。其余超过500家门店规模的品牌还包括KK Super Mart、Shell Select和Petron Treats。
而在公司层面,99 Speedmart背后的99 Speedmart Sdn Bhd以超过10%的份额占据龙头位置,Lotus背后的Charoen Pokphand Group和7-11背后的Seven & I Holdings Co Ltd分列二三位,市占率均超过4%。从公司角度看,在主流的线下零售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在过去几年的份额变化不大,只有龙一99 Speedmart Sdn Bhd的提升幅度最为显著。
对于专卖店业态,在其近15万家的销售网点中,鞋服专卖店、家电和电子产品专卖店、家居用品专卖店、美妆个护产品专卖店的规模都超过了1万家,整体发展较为成熟。从门店规模的角度看,自2018年以来只有美妆个护产品专卖店的规模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其他分类的门店规模均保持稳定。收入增速层面,各个业态在2018年-2023年的复合增速均在中低个位数。
在品牌端,Mr DIY是网点数量最多的品牌,目前规模已经超过1000家,且在过去几年保持快速的开店步伐。屈臣氏以超过700家的规模排在第二,连锁个护零售商Guardian排名第三,规模同样超过500家。但从第四名开始,各个品牌的门店规模均不超过300家。
而在公司层面,Mr DIY背后的Mr DIY Trading Sdn Bhd、永旺集团以及Guardian背后的DFI Retail Group分别排在前三名。但整体的头部集中度要显著低于传统杂货零售业态。从公司角度看,行业前两名在过去几年的份额提升幅度较为显著,有比较明显的alpha。
线上零售业态
对于线上零售部分,我们看到2023年前两大大品类分别是家电和3C、时尚/时装类目,两者占比分别为43%和32%,在18-23年均保持了接近30%的复合增速水平。从平台的角度看,截至2023年底,Shopee的份额约38%排在首位,且过去三年份额提升的幅度较为明显,较2020年提升了接近10个点。Lazada以超过20%的份额排在第二,过去几年的份额有小幅度提升。TikTok的份额在快速提升,至2023年底份额已经超过了3%,排在平台侧的第五名。
整体上看,马来西亚的零售市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预计未来行业整体将保持低个位数的增速水平稳健发展,线上零售速度略快,有望实现高个位数增速水平。虽然在总量上增速相对平稳,但结构上的亮点和具有alpha属性的公司依然存在,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