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还是“天物芸芸”?
《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还是“天物芸芸”?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文本的解读和版本考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其中,“夫物芸芸”这一句在不同版本中存在差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探讨这些版本差异及其解释,并分析“天物芸芸”这一版本是否合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是河上公、王弼和通行本。“夫物芸芸”的“夫物”原文有分歧。
傅奕本是“凡物”,帛书本为“天物”,竹简本则作“天道”,相差更远。
当代道家学者刘笑敢认为:“帛书本'天物’或因字形相近而误为'夫物’,很容易理解,但竹简本之'天道’如何变成帛书本之'天物’则颇为费解,或为有意改之。”
说“天”可能是“夫”的误字。这种说法在隶书出现之前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它们根本不像,字形区别较大。而隶书的“天”和“夫”字形差别就少了,就是那么一点出头。
但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成熟于汉,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说。老子不可能写隶书,如果有错的话,也是后人抄写的错误。
那么,“天物芸芸”是否说得通呢?说不通。
“夫物芸芸”也就是“物芸芸”,夫是文言发语词,无意义。“物芸芸”不能理解为“万物芸芸”。因为,万物芸芸与芸芸众生差不多,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
当代道家学者陈鼓应教授把“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译为“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源”是不恰当的。只有植物才归根,动物不能说归根。
河上公章句:“'夫物芸芸’,芸芸者,华叶盛也。'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反其根而更生也。”他明显地是在说植物。虽有“万物”二字,但意指各种植物。
芸,是一种香草。《淮南子·王说》:“芸草可以死复生。”与“各复归其根”才相符。
“芸芸”形容众多,如芸芸众生。但不能翻译成纷纭或纷纷芸芸,比如众说纷纭那是一种多而混杂的局面,与原文语境不符。
再说说“天物”。天物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泛指自然界鸟兽草木等物。天物两字很早就出现了。成语暴殄天物就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意思是,如今商王惨无人道,残害灭绝万物,伤害虐待老百姓。《商君书》有:“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天物”意同万物,所以,“天物芸芸”不妥,还是“夫物芸芸”恰当。
接着往下解读:
“各复归其根”。芸芸芳草,不管各自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各自复归其根本,或曰落叶归根。中国人特别讲究这一点,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结果一样,长短不同。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归根就叫做静止也就是安息,安息便是复归了生命,一个生命过程终止了。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复归生命这是常规,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知道了生命的自然规律,心灵便明白敞亮了,也就明察了“道”。
第五十章开头一句就是:“出生入死。”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就走向死亡,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这个生死永恒的规律,以为自己刀枪不入,从不怕死,胆大妄为,结果肯定是“凶”。凶险随之而来,不死即伤。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