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并非老年人“专利”
肌少症并非老年人“专利”
肌少症,这个听起来似乎只与老年人相关的健康问题,其实也悄悄威胁着年轻人的健康。研究表明,人体肌肉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后便开始逐渐丢失,而久坐少动、不当减肥等不良生活习惯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那么,年轻人应该如何预防肌少症?一旦发现肌少症的苗头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为什么中青年也会遭遇肌少症?
人体肌肉量受年龄影响,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一般来说维持5年便开始逐渐丢失。此外,肌肉的丢失还与运动、营养、患病等多种因素有关。中青年人发生肌少症的风险增加,主要有以下原因:
久坐少动:很多上班族每天久坐时长不低于8小时,下班后看电视、玩手机、看书等休闲活动也增加了久坐时间。研究显示,在健康中青年人中,运动量过少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瘦组织(除去脂肪的骨骼、肌肉等)丢失。
不当减肥:一些中青年人通过盲目节食或吃素减肥,殊不知这样减去的重量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丢失的肌肉。蛋白质营养不良会使机体更多地动用肌肉蛋白质储备,使肌肉合成速率下降,分解速率上升,导致肌肉流失。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肌少症的分类与发病机制
肌少症分为急性、慢性2种,很多情况都会继发肌少症。
急性肌少症:肌肉衰减持续时间少于6个月,与急性疾病或创伤性疾病相关,例如车祸严重创伤、重大外科手术、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等。
慢性肌少症:肌肉衰减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常见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增加失能和死亡率。
肌少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众多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除老龄化外,内分泌功能变化、体力活动量下降、营养失衡、基因遗传、各种原发疾病和全身慢性炎症,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导致该病的进展。
肌少症的常见病因
肌少症对年轻人的危害
肌量和肌力下降对中青年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尚不突显,因而被很多人忽视,但随着时间的累积,肌少症会带来一系列危害。
运动功能下降: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成员,也是力量的来源。肌肉减少和力量下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中青年人运动功能变差,如以前跑50米只需7秒,现在却做不到。值得注意的是,越懒得运动,肌肉就越少;肌肉越少,就越不想运动,如此易形成恶性循环。
死亡风险增加:肌肉力量下降与多种不良结局相关。一项纳入14万人的研究显示,握力越低,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越高。一项纳入50万人的研究显示,低握力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所有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种相关性在较年轻的人群中更大。
免疫功能受损:骨骼肌细胞对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十分重要,还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或内肽酶,调节免疫反应的微环境。研究表明,人体瘦组织减少10%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减少20%会导致伤口愈合减缓、皮肤变薄、感染及虚弱;减少30%会导致难以坐立。
糖脂代谢紊乱:约75%的葡萄糖在骨骼肌中代谢,肌肉减少会导致机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重要驱动因素。骨骼肌也是脂质氧化和基础能量代谢的重要部位,肌肉丢失会影响机体脂质平衡,降低基础代谢率,进而造成脂肪堆积和代谢紊乱。
中青年人如何减脂不减肌?
一般而言,人体体重的减轻通常会伴有20%~40%的瘦组织丢失。多项研究表明,低能量高蛋白质饮食联合运动能有效减轻减脂期间造成的肌肉流失。低能量高蛋白要求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kcal,蛋白质占总能量20%~30%。每日所需的蛋白质宜优先从天然食物中获取,如鸡蛋、牛奶及奶制品、禽类、鱼虾等水产品,并在需要时进行蛋白粉补充。运动与减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减肥期间应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其中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的形式最佳。为了确保安全性,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营养与运动干预。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中青年人“守护”肌肉的4个关键
肌少症可防可治,年轻时注重预防比发生后再干预更重要。中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4点:
充足营养:预防营养不良的关键是膳食平衡。首先,应做到食物多样,搭配合理,最好每天吃12种以上,每周吃25种以上食物。其次,要把握好量,每天摄取谷薯类250~400克,新鲜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00克。第三,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每天吃1个鸡蛋,喝1~2杯牛奶或适当摄入奶制品,摄入动物性食物200克左右,可选择瘦肉或禽类、鱼虾,尤其宜多摄入海产品等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增加运动:每天应累计进行40~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抗阻运动 (如坐位抬腿、举哑铃、拉弹力带等)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每周应至少进行3次,每次20~30分钟。此外,还要减少静坐和卧床时间,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晒时间,有助于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预防肌少症。
自我筛查:应掌握肌少症的自我筛查方法,如“指环法”。取坐位测量,屈膝90°,双脚自然置于地面,用双手拇指与食指绕成环,后将环套于非优势腿小腿最粗处。肌肉衰减程度及肌少症发生风险随指环与小腿的间隙增加而增加。如果小腿围刚好合适或在指环中可以轻易转动,患肌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最好去医院进行进一步评估。
重视异常:中青年人应科学认识肌少症,提高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如果出现心肺功能变差、活动力下降、容易疲劳、基础代谢持续变低(如食量和体力活动量不变,却一直变胖)等异常现象,应去医院就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