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理学家集合】——荣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理学家集合】——荣格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6/12/8102575_1135068925.shtml

荣格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与弗洛伊德并称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两大支柱。他提出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以及MBTI人格类型理论,对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荣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还是一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倡导者,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
——卡尔·荣格

谈及精神分析学派,除了开山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外,卡尔·荣格是我们必然谈及的人物,当代动力学取向的很多技术,如沙盘、OH卡以及现下爆火的MBTI人格测试,都是根植于荣格的分析理论。

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卡尔·荣格。

人物生平

卡尔·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Kesswil),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其父母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自小荣格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6岁之后,荣格开始上学,借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

12岁那年一个初夏的中午他被一男孩推倒,此后数月内荣格经常陷入了昏厥的状态。其父母四处延医但不得治愈。荣格却通过自己意志力治愈自己的怪病。荣格将其称为经历一次“精神官能症”。同一时期内,荣格的一号人格成为主人格,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包括叔本华的著作。

1895年荣格进入巴赛尔大学主修医学。

1900年的12月,他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导师是布雷勒,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903年荣格发表毕业论文,题为《心理学与超自然》同年他与富女艾玛成婚,尽管他们育有五个子女,但荣格婚后绯闻不断,其妻1955年过世。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寻找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于在苏黎士湖旁,聘请杰婓女士为秘书负责他的荣格学院等事务,而露丝贝利成为其私人生活的依赖。

1961年6月6日,荣格安然病逝于湖上的家中,享年86岁。荣格最后一本著作《记忆、梦与反思》是他的自传,在其死后不久出版。

心理理论

荣格的人性观

相比弗洛伊德,荣格对于人性的态度更积极,他认为人性是发展的,人们是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我们所追求的是达到“自性”的状态。所谓自性就是,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

荣格的人格界定

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完整的人格,我们会最大限度发展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当我们原有原始统一性与先天整体性人格统一称为心灵。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

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

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

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

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饰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阿尼玛(或阴性基质)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等。

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则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等。

阴影(或阴暗自我)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

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

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

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此外,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

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

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

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

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我们现在常用的MBTI人格测量就是根据荣格的八种理论衍生出来的。

与弗洛伊德的友谊

1907年3月,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人正式在维也纳会面,两人交谈了近13小时 。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

对弗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

6个月后弗洛伊德将自己研究成果寄给了荣格,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6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

1908年荣格任心理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编辑。次年他随弗洛伊德及心理学家弗伦齐来到美国,参加在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会议。

1910年荣格被推选为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同时荣格开始准备论文《无意识心理学研究》,其中阐述了他与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差异,两人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

除了对心理学的看法不同之外,弗洛伊德如父亲式的权威亦让荣格受不了。

1912年弗洛伊德到荣格所居附近克罗伊茨林根访友竟未顺便拜访后者,荣格对之大为愤慨。此后不久荣格再次赴美在福德曼大学作了数次演讲,公开驳斥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相关内容之后汇总到他同年著作《心理分析理论》一书中。

同年11月两人在慕尼黑见面,商讨心理分析杂志事宜,讨论期间弗洛伊德突然昏倒。

1912年荣格还出版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这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彻底决裂。两人最后一次会面是1913年9月慕尼黑第四届国际心理分析学大会,会上荣格作了有关人格内倾与外倾方面的演讲。

弗洛伊德

荣格

著书立派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在1914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自1916年开始,他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出版著作应邀演讲,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此后他又在1923年和1925年作了类似的讲座。

1918年,他从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和炼金术中得到灵感,开始以一个全新角度研究意识心理学。

1921年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声名大振。

1924-25年荣格赴美,在新墨西哥附近旅行访问当地印第安人。1925年10月荣格出发去非洲探险,途经肯尼亚和乌干达等地,最后到达埃及。

1928年,荣格与理查德·威廉合作研究炼丹术和曼茶罗象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思想豁然开朗,《金花的秘密及评论》也于1929年出版,其理论受到心理学界欢迎。

1932-1942年荣格任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期间1930年,他担任了心理治疗医学学会的副主席,1933年任主席。1934年又创建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从1933年起,学会每年都在瑞士阿斯科纳召开研讨会。此外,荣格还不断地被授聘世界各大知名大学、科学院及学术团体的荣誉称号。

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荣格曾撰文反对反犹太人的言论。

1938年荣格接受英国政府邀请,参加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校庆。在那里,荣格更多地接触接触到了东方文明、佛教及印度教的内容,他对炼金术与宗教的研究继续。

1939年二战爆发,荣格辞去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一职,之后他在瑞士长期从事有关人格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治疗工作。

由于身体原因,荣格于1942年辞去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教职,之后他又出版了多本有关心理学与炼金术的著作。

此外,荣格经常举办研讨班,分别用英语和德语讲课,其中不少人成为第一代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家,也成为1948年在苏黎士建立的荣格学院的基础。

1944年荣格突发心脏病,之后其精神状况恶化,他休养了近一年才康复。

1945年二战结束,荣格终于离开瑞士,到世界各地访问演讲,期间还出版了《心理学与宗教》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响。同时荣格在二战前后有关犹太人的言论也遭到非议,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他是反犹太人分子。

1946-1952年间,尽管荣格长期卧病在床,但他仍然出版了四部著作《论精神的实质》、《埃里恩:自身的现象学研究》、《答约伯》及《共时性:相互关联的偶然性原理》,其着重以人格心理学思想对宗教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荣格的影响不仅在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文学、文化和艺术,包括“新时代运动”和“后现代思潮”,凡是与人之心理有关,与人类心灵有关,都有荣格及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完整性(the wholeness),是荣格一生的追求,也是其自性化的一种表达。若用中国文化的语言,便是“天人合一”。

在诸多西方心理学理论以及临床治疗的方法中,几乎惟有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如此深刻的渊源。荣格曾学习汉字,研习《易经》,自称是中国文化的信徒,道家的追随者。

他为卫礼贤翻译的《易经》作序,为《太乙金华秘旨》撰写评论(《金花的秘密》),为《西藏度亡经》(《中阴得度》)和《西藏大解脱书》做专门介绍……这些特殊的著述至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荣格与弗洛伊德共享无意识心理学发现与发展的殊荣,如果将弗洛伊德形容为心理学中的哥白尼,那荣格就是心理学中的哥伦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