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无欲无求很难吗?怎样才是这个标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无欲无求很难吗?怎样才是这个标准?

引用
简书
1.
https://www.jianshu.com/p/9975958c4702

“无欲无求”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它涉及到人类欲望的本质以及如何达到内心的平和。本文从道家、儒家和佛教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无欲无求,难道没有欲望就是,没有“贪嗔痴怨憎恨,爱憎恨怨别离,”没有这些,就是无欲吗?那么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求就是“无求”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寺庙里的和尚还是要求天下太平,求经求佛。这就不是无欲无求。所以只有道家的遁世辟谷,才能算是无欲无求么?这是《道德经》的思想吗?肯定回答:不是。

道家思想

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相关理念体现。如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这句话是说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摒弃过多的欲望,回归到自然纯真的状态。虽然没有直接出现 “无欲无求” 的字样,但这种减少欲望的观念是其思想核心部分,为 “无欲无求” 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道家追求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分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以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儒家思想

孔子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这体现了儒家对于物质欲望的一种节制态度。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饱足,在居住上不追求安逸舒适,更注重品德修养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这也是一种对欲望有所克制的理念表达,和 “无欲无求” 的观念有相通之处,不过儒家并非完全摒弃欲望,而是提倡以正当的方式和道德准则来对待欲望。

佛教思想

在佛教理念中,“无欲无求” 的观念也很重要。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根源在于贪嗔痴等欲望。例如《心经》中有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的说法。如果能够做到心无挂碍,也就是对世间的诸多事物没有过度的欲望和执着追求,就能够摆脱恐惧和错误的认知。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欲望,达到内心清净、解脱的境界。

因为道家的“无”并不是没有,所以也不是有,而是“道”,所以,“道”欲“道”求,更合理。但是这又是个啥。看到这里啥也不是。

其实“道”也不是天,也不是地,而是自身,那么自己才是自己的“道”没有谁可以是自己的“道”所以,欲望向自己求,要求想自己提,这就是“道家”的核心。

可以“贪嗔痴怨憎恨,爱憎恨怨别离,”这些都可以有,但是这是让别人有,不是自己有,每个人都可以有,可以让别人爱你,可以让别人不恨你,可以让人不怨你,可以让人不憎恨你。这些都是通过自己的变化而来。只要这些好了,就不会求谁,因为求而不得才是苦。

所以自己可以挣钱,可以要钱,但是要涨本事,涨能力,要君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而不是你爱别人,别人不爱你,你就开始生恨,最后导致求别人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球儿不得,恨上没有帮到你的人,因为自己感觉别人没有用全力帮你,这是错的。

爱不痴,欲不贪,没有恨,求己不求人。这是人生的这一种境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