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趣横生——观复猫钻进古画游雅集:古人养猫用铲屎官吗
喵趣横生——观复猫钻进古画游雅集:古人养猫用铲屎官吗
我们现代人养猫,常以“猫奴”、“铲屎的”自居。这两个自称仔细想想颇为有趣,一是揶揄人与猫的关系,二是调侃人给猫充当着“工具”。不过,不知各位是否好奇一个问题——古人养猫会和我们一样要给自家“主子”铲屎吗?要细聊这个话题,我们不如干脆从人与猫的结缘谈起。
明 朱瞻基(传)《唐苑嬉春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其实从很早以前,中国人和猫的缘分就开始了。
《礼记》中有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庄子·秋水》中也有记载:“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狴。(狸,古代对猫的一种称呼)”
不难发现,一开始古人与猫结缘,其实跟“鼠”脱不开干系。农耕社会,粮食宝贵,四处啃食的硕鼠自然成了人们的心头大患。而捕鼠能力一流的猫,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捍卫田粮的绝佳“工具猫”。
不过那时人们对猫的情感颇为微妙,在将猫用作“工具”的同时,还依稀对它有一丝崇敬之情。例如,在我国传统祭祀文化中,每年岁末交接时举行的“腊祭”,甚至还将猫列为“蜡祭八神”之一。
而要论猫和人的关系真正亲密起来,猫作为一种宠物走进日常生活,恐怕还要从唐朝算起。唐朝时期,中亚和西域已经驯养过的猫种开始流向中国。波斯猫就是这段时间脱颖而出的代表萌宠之一。
唐 佚名《唐人宫乐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十二位宫中女眷围着桌案宴饮行乐,桌下趴着一只宠物猫。
观复猫钻进古画游雅集版“宫乐图"
及至两宋,人们对猫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我们常说宋代是文人的时代,但宋代又何尝不是“猫奴”的时代。只不过,与现代养猫人自称为“猫奴”不同,宋代人养猫得反过来,将猫称为“奴”——狸奴。这可不是宋人对猫的一种调侃,而是一种亲昵的爱称。
南宋 佚名 《戏猫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对猫的珍视,从其养猫流程之繁琐,可见一斑。在宋代,买卖牲畜一般都要签订契约,唯有买猫签订的契约是聘书,即“纳猫契”。契里主要写着纳猫日期、猫的外貌,甚至还包括纳猫人对猫的要求,诸如不乱跑,不偷吃,乐于捕鼠等等。假如宋人想要拥有一只猫,先要挑一个“纳猫吉日”,然后书一份“纳猫契”,再为猫选一个合适的“聘礼”——盐、糖、或者茶叶等等,才算完成了基本的准备工作。
宋代著名爱猫人陆游就曾在一首诗中写到“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描述的就是他用“盐”纳来了自家的小猫。
南宋 李迪 《蜻蜓花狸图》 (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而我们从文章开头就好奇的“铲屎”问题,也将在接下来这段“接猫回家”的流程中得到解答:“用斗或桶,盛以布袋,至家讨著一棍,和猫盛桶中携回。路遇沟缺,须填石以过,使不过家,从吉方归。取猫拜堂灶及犬毕,将箸横插于土堆上,令不在家撒屎,仍使上床睡,便不走徃。”——《崇正辟谬通书》
即,接猫回家时,要跟主人家要一双筷子放在装猫的容器中。到家之后,先领着初来乍到的猫去拜拜家里的灶神和狗子,打个招呼。然后,把从主人家要来的筷子插在自家土堆里,以后这个土堆就是狸奴的天然猫砂了!
想来也对,古人居住环境的封闭性不及现代人,猫一般可以自由进出。在这种情况下,养猫之人其实是基本是不用操心铲屎问题的......
南宋 毛益 《蜀葵戏猫图》(局部) 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从猫第一次与人类结缘,再到和我们栖居在同一个屋檐下。自古以来,人对猫一向是偏爱的。陆游为猫写了不下十二首诗;明朝嘉靖皇帝为死去的爱猫修墓,御笔题碑;老舍为猫专门开凿墙洞;季羡林哪怕重要文稿被猫弄湿,也不忍责打它;关于人们为什么爱养猫,丰子恺先生道出了很朴实的原因:“猫的可爱,可说是群众意见。而实际上,猫的确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于人生。”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