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坏的,那都是你呀
好的,坏的,那都是你呀
生命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铺开,那些斑斓色彩,无论明丽还是暗淡,都是真实自我的映射。我们携带的每个痕迹,都是时间的低语,它们如同岁月的细沙,轻轻滑过指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自我认知的迷宫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拥有独特的性格和特质,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每一颗都有其特定的轨迹和光芒。然而,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外界的评价和期待往往成为影响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你可能会因为不善言辞、喜欢独处而被标签化为「孤僻」,而那些外向活泼的人则容易更受欢迎。这种外界的标准,如同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着你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进而导致自我怀疑和否定。
外界这套标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对自己的预期,也就是所谓的「理想自我」。这不仅让你不断追逐一个可能并不适合自己的形象,也让你在内心世界与外界标签之间迷失方向。你开始用外界的期望来塑造自己,渐渐地,真正的自我被隐藏,甚至被遗忘。
内心的战场
你的内心存在着一个不断批判自己的「我」,它把它认可的部分归入自己阵营,将不认可的划分为「敌对阵营」,双方交战,自己与自己对抗,这就是所谓的内耗。这场内心的战争消耗了你的能量,阻碍了你的成长。
内耗不仅消耗了你的精力,还影响了你的情绪和行为。它让你在成功时也难以感受到成就感,因为内心的批判者总是在提醒你还不够好,还需要更加努力。这种完美主义的幻象像一座无法填满的深渊,使人疲惫于攀爬,而非享受成功的喜悦。你常陷入这种矛盾,即便取得一定的成功,内心的声音仍在驱使你质疑自己。
审判的镜像
审判是一面镜子,审判他人和自我审判是紧密相连的。你越容易审判别人,就越在意他人的审判和认可。当你在审判他人时,你也在无形中加强了自己对外界评价的敏感度。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分裂」,在佛家则被称为「分别心」。你对他人的每一次审判,实际上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映射。当你对他人的自私、愚蠢或平庸进行评判时,你也在无意中强化了对这些特质的敏感和厌恶,从而影响了你对自己的看法。
要从自我审判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关键在于转变视角,从审判转向爱的注视。这意味着,你开始用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当你开始关注和欣赏自己与他人的努力和成就,而非仅仅聚焦于不足和失败时,你就能逐渐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这种转变不仅能够帮助你增强自我认可,也能够让你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发挥你的创造力。
拥抱完整自我
正如前面所说,换个角度,你会豁然开朗。在面对自身缺点时,你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但换个角度,这些所谓的「缺点」也许正是你独特之处。Dak Vava曾说:「你的症状就是你的天赋」,这句话启示我们,所谓的缺点实际上可能是未被发掘的潜力和可能性。你的缺点,实际上是你与众不同的特质,是你的天赋所在。
比如敏感,它会让你不自觉夸大事实的影响,过分担忧。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深度感知的能力。高敏感性的人拥有易于激发、感觉阈限低、审美敏感、认知加工深度大、情绪反应性高的特点。他们对环境的细微变化(如温度、亮度、气味、声音等)和微妙之处易感知到,并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容易被艺术和音乐深深打动。这种深度感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发现更多细节,感受外界更多的魅力。
又比如在意他人评价,看似会导致你总跟着别人的标准走,忘了自己想要的,但另一方面,它也能使你更会照顾他人的感受。这种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实际上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的敏感反应。你可以利用这一特质,更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复杂事物,让你的这种能力成为你生活和工作中的润滑剂,从而走得更顺畅。
我的朋友也跟我分享过,有个人说:
所谓的毛病,其实它都不是毛病。所有的缺点,其实它都是优点,就是看你怎么把这个东西转化。所有的东西它本质都是优点,它在三维世界呈现出是缺点,实际上是因为它相对应的内在空间没有打开。如果它打开那个空间,它就是优点。
如果它是「我执」的那个状态,就相当于这么庞大的一个空间,被压缩了,压缩在一个身体里面,压缩在小我的脑子里面,它才会成为一个缺点。
所以,如果说你容易发现人的毛病,你容易非常细腻地洞察到很多东西。其实换个角度说,你是拥有一颗非常厉害的眼睛,你能够点石成金,你能够看到每个人身上所有闪闪发光的的一切。无论这个东西它当下看起来是多么不堪,多么污浊,多么贪嗔痴慢疑都好,但其实它的本质可能反而是非常浩瀚又光明的。
通过自我接纳和爱的注视,你能够逐渐摆脱自我审判的束缚,活出更加真实和充实的自我。这样,你就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自己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那些被外界标签为「好」的,还是「坏」的。因为最终,那些都是你,都是构成你这个独立个体的重要部分。
用创作疗愈自己
创作是一个强大的自我疗愈过程,你可以通过它来让自己更接纳自己。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更是一个深入自我、直面内心、并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正如吴青峰在创作《小王子》这首歌时所言:「創作是治療、是解剖、是馴服。」通过创作,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剖那些隐藏在深处的情感和记忆,进而将它们驯服,使之成为你力量的一部分。
创作过程中,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那些隐形的伤口,那些在快乐之后才显现的孤独感,或是你刻意回避、假装不存在的痛苦。青峰提到:「人所受的傷,許多是隱形的,有些你不知道他們成了傷口,在歡樂過後的孤單才感覺不對勁,於是開始旁敲側擊;有些知道的傷口,你避而不談,裝作沒這回事,但在一些反射動作之後,你才驚覺自己被制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创作中自我疗愈的重要性,它让你有机会去面对那些被忽视或被否认的情感,通过创作,你能够释放、表达并最终治愈这些深藏的伤痛。
在创作《当幽灵失灵》时,青峰进一步阐述了创作与自我的关系:「創作是面對自己、是夢魘、是回憶、是終於成為自己的一部份。」创作成为了你与自己对话的桥梁,让你有机会在夜深人静时,面对那些如幽灵般的回忆,它们或缠绕着你,或在你梦中如噩梦般出现。通过创作,你不再逃避这些回忆,而是学会欣赏它们,即使它们曾让你伤心,也成为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创作不仅是对自己的疗愈,也是一种能量的转化。正如青峰所言:「你揀起一片枯葉,把他擺放在最美的位置像個藝術品。」你在创作中拾起那些看似无用的回忆和情感,将它们转化为艺术,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创作过程,让你带着过去前行,但不再被其所困,而是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
总而言之,创作是一种深刻的自我疗愈方式。它让你面对内心、治愈伤痛,并最终实现自我成长。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生,让你在表达中找到自我,在创作中疗愈心灵。
通向自己的路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都背负着各自的行囊,里面装满了个性与经历。这些特质,无论被外界视为优点还是缺点,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所谓的缺点,往往正是我们的独特之处。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其实都是修行的一部分。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 生命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奔赴,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者,背负着各自的十字架,它可能代表着我们的责任、挑战或苦痛,但正是这些,塑造了我们的个性与力量。
这些修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生的事业。正如《德米安》中所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通向自我的路。」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每一次挑战,都是自我发现的机会。我们所携带的,不仅是行囊,也是通向自我的钥匙。道阻且长,与诸君共勉~
本文原文来自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