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祥瑞事件背后的腐败案件
平陆:祥瑞事件背后的腐败案件
平陆,这个位于山西的地名,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祥瑞与腐败的历史故事。
平陆:从虢国到唐代的变迁
平陆,在春秋时期是虢国的上阳城,虢国被灭后,成为晋国的大阳邑。西汉时期设立县制,称为“大阳”。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为河北县。隋开皇初废河北郡,改属河东郡。天宝元年,改称平陆县,沿用至今。
《说文解字》里说“陆”为高平之地。然而,有句俗语说,“平陆不平沟三千”,沟壑纵横的地貌何以能称之为“平陆”?这里面有个典故。
祥瑞事件背后的腐败案件
天宝元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开三门疏漕运,开渠的时候,在此地挖出犁铧,上面篆字曰“平陆”,如果将“陆”训为“堆垒状的土”,那么该犁铧正好用以平整。李齐物将此事上报给唐玄宗,唐玄宗就将河北县改名为平陆县。
李齐物是唐朝宗室子弟,淮安王李神通的曾孙。不过,其祖父李孝锐估计是庶子,没有得到王、公的封爵,仕途仅至盐州刺史。正因这样的微末,在武则天大杀宗室的时代,他们得以幸存。神龙政变后,李家重新执掌政权,扶植重用宗室子弟,李齐物发迹,从太子宾客一直做到宗正卿(主管宗室事务的大臣),死后还被追赠为太子太师、司空、陇西郡公,官爵远超父祖。
史书上对李齐物的评价有些矛盾,既说他不学无术,做事少思,对人苛刻,喜欢揭人短处,又说他为官严整,清廉自饬,还举荐了不少人才。大概李齐物有一般权贵子弟的通病,率性态意,好恶不定,但对待同僚或下属不是那么讲究,所以风评不一。
开凿三门峡与腐败的真相
开元年间,李齐物担任陕郡太守。陕郡之地,正当黄河三门峡,也是漕运艰险之地。面对自己治所内的砥柱天险阻碍漕运,他食不甘味。他数十次亲临实地考察,反复总结前人失败的原因,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开凿方案,在方案获得批准后,他开启征服三门峡的序幕。
天宝元年,李齐物凿砥柱山以疏通漕运,开渠时发现写有篆书“平陆”的犁铧。凿山碎石,石头滚落黄河,导致水流更加湍急,舟船更不能通过,只能趁水涨的时候,让人挽舟而过。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齐物还是向朝中告捷。
唐玄宗不大相信,派太监来调查,结果李齐物重贿太监,太监回去替他说了些好话,认为这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之后,李齐物得以升官,拜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鸿胪卿——从地方走向中枢。于是我们就知道了,李齐物报告(或进献)写有“平陆”篆文的犁铧,是他处理此事收尾的一个手段,既是表功,也是给唐玄宗献上祥瑞。唐玄宗御赐县名,就是相信了他的说法,以后便不会再为这事追究他的责任。而开元天宝之际,是唐朝历史的一大节点。唐玄宗认为自己一生大事都已完成,功业再无遗憾,从此就要悠游岁月,当太平天子了,对于能够装点盛世的祥瑞,更是“宁可信其有”。作为宗室子弟的李齐物,对帝王心理的揣摩,堪称精准。
现在,“平陆”犁铧早已不知去向,砥柱山也因为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大都没入水底,只剩下“平陆”这个地名,显示着李齐物这位权贵翻云覆雨的手段。
本文素材节选自《地名背后山西史》,作者李玉,山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部分音频来源于央视《新闻直播间》山西平陆大天鹅飞抵黄河湿地 人鸟和谐相处
部分音乐来源于《荷塘月色》古筝曲
本期播读:闫珺
本期制作: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