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杭州:一半勾留是此湖,弄潮儿向涛头立
诗词里的杭州:一半勾留是此湖,弄潮儿向涛头立
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从白居易的“绿杨阴里白沙堤”到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到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得天独厚的江南韵味,引得古今文人流连忘返。
千年运河孕育繁华古镇 杭州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一半勾留是此湖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是一泓奇特的水。很难想象,没有白居易、苏东坡、章太炎等对西湖的描写,西湖是否会有如今的知名度?”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眼里,跟着诗词游杭州,春天可以看到夹岸相拥的桃柳,夏日可以看到香聚翠凝的荷叶,秋夜可以远望浸透月光的三潭,冬季可以踏寻疏影横斜的红梅。在诗人笔下,杭州西湖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首优美的情诗、一个美丽动人的童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遍地是名人、遍地是文化、遍地是诗歌。正是这汪碧水,成为一代代文人墨客的缪斯,构建起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在杭州亚运会设计总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看来,到杭州游西湖,不仅有尽收眼帘的旖旎风光,更有直浸心底的无限遐想,可以体验风月无边的种种风情,还可以感悟岁月悠长的绵绵诗语。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说起西湖,绕不开的就是西湖的治理史。西湖苏堤是苏轼留下的杰作,在诗歌爱好者庞茹眼里,苏堤就是西湖治理的文化标识。
今天,走近西湖,看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画卷;漫步西湖,人们不禁感叹,人类与西湖的良性互动,把“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繁华不只为追忆
“碧天秋水渺,戏树夕阳多。列岸摇酤旆,连舟起棹歌……”一条河,流淌数千年,蜿蜒几千里,见证无数繁华盛景,承载无数动人故事。大运河奔流不息,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峥嵘看来,大运河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流南北贯京杭,江海天成大走廊。汽笛声声行日夜,车轮滚滚逐阴阳。史沉两岸城池古,水润千村鱼米香。羡煞牛郎常俯瞰,银河哪比运河乡。”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将运河两岸的历史人文浓缩于尺幅之间,以赏心悦目的裁剪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不久前,位于杭州拱墅区霞湾巷8号的富义仓缓缓打开木门,向市民、游客揭开神秘面纱。富义仓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杭州段)的重要节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大运河众多遗产点中为数不多的运河仓储文化遗址之一。从胜利河老大门进入富义仓,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饱含诗情画意的场景,让人感觉时间似乎也慢了下来。
“诗词之路不仅是文化之路,更是发展之路。近年来,杭州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在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的同时,植入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并借助创意创新和技术应用,让大运河有了生活味、烟火气和青春范儿,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傅峥嵘说。
站在杭州拱宸桥上登高望远,只见满载货物的船只缓缓驶来,运河水波荡漾,泛起阵阵涟漪。在拱宸桥畔走上一圈,人们能发现,这里已经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弄潮儿向涛头立
杭州之兴,起于钱塘江。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钱塘江上夜潮过,秋静寒烟白露多;吴越青山明月里,舟人齐唱异乡歌。”“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一条诗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连接着过去和今天,吟咏的是风景、回望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展望的是未来……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钱塘江以吴越山水的独特魅力,养育了两岸富足,也培育了“弄潮儿”精神和“杭铁头”气度。土生土长的杭州作家俞梁波说:“面对汹涌澎湃的钱塘潮水,杭州城从来没有退缩,而是城潮共生,越发繁荣壮大,从而形成了勇立潮头、开放大气的独特人文气质。”
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奉诏,准备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宋孝宗,那时陆游诗名大胜,宋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当时陆游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一夜春雨,触及诗人的创作灵感,写下了描写杭州诗意生活并被广泛传诵的名作《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独特韵味,别样精彩,勇立潮头……游杭州,看的是画卷、听的是诗词、说的是故事、唱的是妙曲……置身杭州,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