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之交,这些洗澡方式可能正在悄悄降低你的抗病力!
冬春之交,这些洗澡方式可能正在悄悄降低你的抗病力!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人们的洗澡频率也在增加。然而,在冬春交替之际,不当的洗澡方式可能会降低身体的抗病能力,带来健康隐患。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5种错误的洗澡方式,并提供科学的洗澡建议。
今天(3月1日)升温通道开启,最高气温达27℃!随着气温升高,很多人的洗澡频率也越来越高!医生提醒,冬春交替之际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期,洗澡方式不当,很可能会降低身体抗病能力,带来健康隐患!
5个错误的洗澡方式很伤身
出汗后马上洗澡
人体出汗时,毛孔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洗澡,浴室内产生的大量热蒸汽会通过空气中的水分形成湿气,从而“趁虚”进入身体。还有人喜欢出汗后冷水冲澡,冷水冲澡带走热量的同时,会引起上呼吸道血管收缩,使局部抗病力下降,容易引发感冒、伤风和气管炎等疾病。运动后马上洗澡
运动结束皮肤还会不断向外散发热量,血管呈扩张状态,血液流量明显增多,这使身体其他地方的血流量相对减少,表现为血压降低。若马上洗澡,会刺激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量高度集中,以至于心脏或大脑供血不足。饿肚子马上洗澡
洗澡时,闷热环境会消耗人体部分能量,加上此时新陈代谢较快,导致人在洗澡时会更易出现饥饿感。如果饿肚子洗澡,易感到头晕、恶心。最好保持五六分饱的状态,但也不宜吃得过饱。饮酒后马上洗澡
相关研究表明,人在饮酒后,体内储存的葡萄糖在洗澡时会被体力活动和血液循环加快而大量地消耗掉。因此,酒后洗澡体内的血糖得不到补充,就会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甚至会昏迷。建议最好是喝酒后2小时后再洗澡。按摩后马上洗澡
热水冲淋肌肤会加速体表血液循环,导致体表充血。同样,按摩时气血短时间内充于体表,也会使全身各脏器相对缺血、缺氧,产生头晕、恶心等不适,甚至晕厥。年老体虚的人在按摩前后更应谨慎小心,以防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科学洗澡手册 建议收藏
注意洗澡频率
冬春交替时节宜少洗澡,一周洗2-3次即可。建议多泡脚,不但能解除疲劳、改善睡眠,而且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和温养各脏腑组织功能,达到防病、提高机体抵御疾病能力的目的。洗澡前补充水分
洗澡前准备约500毫升温水,用1小时左右喝完。洗完澡也应喝一些水,但不宜大口喝,以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少量多次饮水为宜。水温与体温相当
水温最好不超过40℃。应先打开花洒,让热水蒸汽提高浴室温度,待浴室变暖后,再开始沐浴。春寒料峭,若天气特别冷,或体质较差,也可以在洗澡前打开电暖炉、浴霸等。控制洗澡时间
洗澡时常以10-15分钟左右为宜,以免长时间处于封闭、不透气的环境,导致身体缺氧、供血不足。浴室应打开换气扇等通风设备,以促进空气流通。洗后做好保暖
洗完突然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骤然收缩,一定要把身上的水擦干,披上睡衣,待身体逐渐适应外面温度后再走出浴室。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