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沙龙综述|第211期:元代青花瓷器鉴赏
银湖沙龙综述|第211期:元代青花瓷器鉴赏
元代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华美篇章。对于古瓷爱好者,如何学会鉴赏?8月9日下午,第211期银湖沙龙邀请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研究者、推广人杨志华博士,以元青花实物器为标本,叙说元青花的故事;以科学工具做媒介,解读元青花的微观密码;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实证”思路和方法,尝试回答什么是“对的”元青花,为收藏、鉴定、审美提供一家之说,带领嘉宾走进元青花的文化世界。
千年风雅一峰青
认识元青花,首先要了解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在中华大地,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瓷器始于东汉。自东汉之后,形成越窑青瓷,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瓷。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五代创造了明彻如冰、晶莹温润、无中生水的“秘色瓷”。
在北方,土质细润、器壁坚薄的邢窑白瓷,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我国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现代对柴窑之色、哥窑之地,尚有许多未知,但是宋代所达到的制瓷技艺和美学高峰早已成为共识。
元代,青花瓷器横空出世!其中,“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是典型的、杰出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是:白地青花,釉下彩瓷;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要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青花发色呈靛青色(宝石蓝);胎体厚重,器型硕大,纹饰繁密,绘画精美。
认识元青花,就要置于元代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元青花横空出世,又迅速没落,其兴衰之谜也是朝代更迭所致。金灭北宋的战乱,使得一批优秀工匠南逃到了景德镇。景德镇有高岭土,有大片的松林,有昌江水系,方便制瓷和贸易运输。元帝国地域广大,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西域文化、南方文化等相互融合。士人隐居,杂剧盛兴,文人绘画都为元青花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元政府刺激制瓷手工业发展,1278年设“浮梁瓷局”,瓷器成为东西贸易交流乃至与东南亚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
元代作为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也是瓷器发展集大成的时代,有元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霁蓝、霁红、枢府瓷、戗金五色花等等。所以,要从历史、文化、宗教、工艺、美学等多角度认识元青花。
读书、看展、对比、感悟、总结
如何学习元青花?第一要多读书。读中国陶瓷史等理论书籍,读瓷器研究、考古、鉴定等经典书籍和论文,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瓷器的特点与鉴定基本方法,打好理论基础。第二要多看展览。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土耳其托普卡帕宫、伊朗国家博物馆、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藏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瓷器。中国故宫博物院、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以及上海、南京、湖北、湖南、辽宁、广西等博物馆都非常值得去。从走马观花,到学会读瓷,是岁月与感悟的结果。第三要多上手、多对比、多感悟、多总结。读书、看展、上手、感悟,不断穿插交融,不断总结提高。
学习理解研究瓷器,要深刻领会“真、精、稀、绝、美”的理念。杨博士详细介绍了“大维德瓶”与“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
大维德瓶又称元代青花云龙象耳瓶,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是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此瓶成对,器型复杂,形体高大,绘画内容丰富。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率先发表这对带“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1952年美国弗莱尔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发表《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帕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1956年波普博士又发表《阿德比耳寺所藏中国瓷器》,将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中国十四世纪青花瓷。至此,“至正型”元青花得到中国学者及世界的重视和公认。历经七百载,元代青花艺术以其融合深厚的文化内涵,璀璨迷人的幽兰神采,重新被世界认知。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以1568.8万英镑落槌,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拍卖成交记录。“鬼谷子下山”源自《战国策》里的历史军事故事,该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罐体造型雄浑厚重,人物刻画自然生动,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堪称中国古代瓷艺瑰宝。“物之始终,莫贵于真”。“鬼谷子”一出山,映出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
宏观断年代,微观定新老
宏观解构元代青花艺术,要熟练掌握器型,绘画,青料、釉色、胎质、工艺等鉴定元青花的必备知识。
以绘画为例,就要深刻领悟元青花的构图、纹饰,以及绘画风格和特点。章法自然、疏密得当;松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是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理念。元青花是工艺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体,它的构图需要从二维转向三维,在有限的空间,构成圆满的、无限的、可包容的画面。因此,许多元青花作品的构图,多以花卉、植物、树木、人物、山水作为描述对象,相互烘托、穿插体现宏大的、全景式的视觉效果。“固定天地,变化中间”。器身布满多层纹饰,图案密集,密而不乱。突破传统,最大程度体现元青花的构图完美与艺术性,反映元代画人独到的构图能力和非凡的创造能力,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和美学价值。
元青花的纹饰包括主体纹饰和辅助纹饰。主体纹饰位于器物中心显著位置,器物以主体纹饰命名。主体纹饰有植物,如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等,以及竹石、瓜果、虫草、柳叶、兰草等组合纹饰;有动物,如龙、凤、麒麟、狮、鱼藻、孔雀、莲池鸳鸯、海马、鹿等。最为著名的元青花,还是历史人物、典故、杂剧故事等人物绘画艺术品。辅助纹饰有海浪、莲瓣、卷草、花钱、回字、如意、蕉叶、菱形图案及其技艺变形纹饰。
元青花的绘画技法,多以大笔绘画、粗细并用,同一混水青料,画出有浓有淡的纹饰。色彩层次丰富明快,笔法干净利落,富有力道和弹性。
元青花的微观世界,呈现的是岁月的沉积,凝固的是时光的印迹。苏麻离青钴料多为伴生矿,主要物理化学参数与铁、镍接近,属铁族元素。钴是一种高熔点和稳定性良好的磁性硬金属。作为着色剂,在釉下经过高温熔炼呈现迷人的宝石般蓝色。然而,元青花的胎、釉、彩再稳定,也经不起岁月,一定会保留时光的痕迹、岁月的密码。这就印证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上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心怀敬畏与虔诚之心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陶瓷世界,要真正认识个人的渺小、局限和无知,始终心怀敬畏与虔诚。要认识真理是相对的,是有条件、有变化的,是受一定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认识真理的相对性,就是要时时刻刻防止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要认识社会认知与科学认知的差别。社会认知具有主观性、从众性和不自觉的倾向性。科学认知必须客观,必须接受批判性的挑战,否则就不是科学。
要认识矛与盾的对立双方,永远不是静止的,一定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形成对立统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认识,再认识;否定,再否定;只有不断突破自我认识的局限,才能有新的、科学的认知。
互动交流
杨博士细致、深入的分享,源自其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的由衷热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主任研究员、活动主持人明亮点评,元青花的原材料、器型、文饰、技术、市场都具有全球化特征,不仅受到收藏界关注,也是研究历史、文化、制度变迁的绝佳切入点。而杨博士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持续观察,积攒了独到的经验和研究方法,这对个人的学识亦或审美,都是一种滋养。
嘉宾深圳博物馆协会刘东秘书长指出,元青花胎饰厚重,器型硕大,各种花卉灿烂、奔放,符合时代的审美而流行,又兼顾实用性,非常难得。同时,他解读元青花之所以有魅力,是将非常简约的纹饰做出了新鲜的设计感,与明清青花的精致和富丽,全然不同。这对当今瓷器的发展思路具有启发意义。
元青花的兴衰过程,也引发了与会嘉宾的思考。一位艺术家朋友认为,尽管一代有一代的审美,风格可能大相径庭,但是作为具有历史符号的代表性艺术,一定是具有传承基因的。我们是在传承中创造。
杨博士总结到,眼睛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要不断的、持续的突破眼界的盲区,未来就会给你展现一个新的、更加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