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还原烧、捂灰三种紫砂烧制工艺的区别
柴烧、还原烧、捂灰三种紫砂烧制工艺的区别
紫砂壶的烧制工艺是决定其最终品质和艺术价值的关键环节。不同的烧制方法不仅影响着紫砂壶的色泽和质感,更体现了匠人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本文将详细介绍柴烧、还原烧和捂灰这三种主要的紫砂烧制工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紫砂壶制作的精妙之处。
柴烧
柴烧紫砂壶:马明祥制 石趣壶
柴烧(裸烧)的烧制工艺是逐渐升温,烧窑第一天,点火低温烟熏,等薪柴释放出来的碳素,填满泥坯的毛细孔,泥坯表面呈现出碳素的黑色后,方可继续升温,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持续30个小时。
柴烧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柴烧紫砂壶的发色和质感并不取决于人,只取决于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成品的方向,但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如此高难且随性的柴烧作品来说,制作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灰等共鸣的交响曲中,结合在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
还原烧
还原烧紫砂壶:许立制 心经莲子壶
紫砂富含铁质,在烧制的时候,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壶的表面可以和空气接触,所以会起氧化反应,铁质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呈现红色;而壶的内层是不能接触氧气,烧制过程中内部的含铁成分只有可能被还原成黑色的铁质,所以成灰黑色。
还原烧,简单的来说当窑内温度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减少窑内的氧气,让其缺氧,火会继续燃烧剩余的氧气。由于烧成时产生的炭灰残留物累积,在局部不能充分氧化燃烧形成还原气氛,在坯体与柴炭、火焰直接接触中造成局部烧成温差和窑内压力差,在这种混合气氛下,三氧化铁还原成四氧化铁,可使制品由紫红变为紫黑。
捂灰
捂灰紫砂壶:袁辉制 六方半月壶
捂灰,是人为操作的结果,就是将欠火或其他因素需要改色的茶壶,放入匣钵内,用稻谷糠捂塞密蔽,在龙窑的炉头位置,或在1000℃以下低温缺氧状态(还原气氛)下二次烧制,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炭分子被吸入壶胎里,使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低价状态,壶色呈现为灰黑。
好的捂灰壶,黑色犹如好的徽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捂灰工艺,没有加入任何有害化工料,颜色变化只是因为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泥料都可拿来捂灰的。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几率极低;掺和其他色素的泥料,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底槽清捂灰,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团泥泥质结构松散,不可以捂灰。
柴烧、还原烧、捂灰的区别
焐灰的呈色是氧化铁与炭元素发生反应,还原成氧化亚铁;还原烧是在人为制造的还原气氛中三氧化铁被充分还原成四氧化成;柴烧火痕与灰釉的偶然性,形成独特的自然美。
焐灰技艺操作是需要将烧成的紫砂壶放入钵内,并塞入炭粉等物质,创造一个狭小密闭的环境来完成;而还原烧则无需这一步,只要有计划地控制窑内氧气含量即可,成品率会大大提升。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协调关系。
无论柴烧、还原烧,还是捂灰,每一种烧制工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技术难度,需要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呈现在世人眼前的紫砂壶,不仅仅是手工艺人的技术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