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薪30元”成无数打工族天花板,工资线背后的惨烈真相
“时薪30元”成无数打工族天花板,工资线背后的惨烈真相
时薪三十元成为天花板,诸多打工人无法迈过这个门槛,该现象展露出的景象正是如今工资收入整体情况的缩影,特别是对于刚步入社会的群体来说,体会非常深刻。
简而言之,工资时薪三十元已经成为了一个类似水位提示器的标准,似乎一旦工资超过了这个标准,那么实体经济就开始走高,如果低了,那就是虚拟经济的天下。
很多人说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就该这个时候起作用,认为这种现象属于正常,但大家稍微想一想,这样的景象何尝不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限制呢?
在内卷盛行的社会整体氛围下,大家不得不继续压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确,工作中更加努力的完成业绩是应该的,可问题在于民众能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更多收获更多。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各个企业机构一边要求民众在工作上付出更多,另一方面还限制了收入增长,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那么,我国工作环境为何遭遇如此困局?如果我们对当下局势展开分析,无疑能够发现几个根本问题限制住了这个方向的规划。
首先,中国目前的市场情况属于规模大,本质还是发展中,一旦来到高精尖领域,就容易被西方世界抢走市场,归根结底,是本身的技术力不足。
这就导致市场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变化,一方面想要进入高精尖领域,比如现在市场上讲的智能家电、全自动化等等领域,这些产品能够改善生活方式和体验吗?从效果上说是可以的。
可大家不能忽略达成目标的前提,只有这些高科技产品真正进入到民众家中,才能发挥效果,仔细想想,现在到底有多少家庭能够把一系列的智能产品都放到家里改善生活。
这种家庭的比例非常低,所以给生活带来了割裂感,民众拿着较低的工资再怎么也享受不到需要经济条件做基础的服务产品,这是时薪30元成门槛背后的风险。
如果说民众的工资真的就此止步,研发再多高科技产品,成本摆在那里,价格方面再便宜也不可能低于基本线,那对于大部分来说,改善民生的产品成了奢侈品。
这我们该如何期望科技的发展真的带动民众生活改善?更遑论去谈让当下年轻群体减负融入社会?这一点甚至拿到企业视角来说也是这样。
当企业方面产业升级的过程受阻,给民众的工资保障就不免下降一些,那么,失去经济条件支撑的民众能否接着进行什么高额消费呢?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企业本身是依靠于市场民众消费欲望的,当这份消费欲望无法保证的时候,企业收益也保证不了,所以,民众工资提不上去,企业的未来前景就比较黯淡。
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风向竟然开始偏向限制工人工资增长节省人工成本的方向,实际上,这就等于自己去围堵自家的商业发展道路,将先机交给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如何,企业永远不可能只盯着高端市场,就算走奢侈路线也需要普通民众营造口碑,所以,当企业机构不愿意将自己利益和民众利益挂钩的时候,自己也会陷入困境。
可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如今的工资线难点摆在那里却没有什么好的切入点,如果就此放弃我国的人口密集优势去提升工资待遇,那对外资的吸引力就会急剧下降。
简单来说,想要提升普通民众的工资,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外资企业甚至是国内企业撤出投资的难题,毕竟商业领域归根结底还是看重收益,这一点不只是工人,老板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工资线之所以被大家担忧,不是因为它的现状,其实在于它的未来改善方向,不提升工资的话科技发展红利无法普及民众,提升工资的话极有可能降低市场发展潜力。
总结来说,提升工资和不提升工资都存在难处,直接让工资线维持在了如今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至于以后如何解决,还要根据市场的具体走向来说。
但最佳的情况无疑是科技发展突破封锁,让整体市场除了廉价劳动力之外对外资同样具备吸引力,进而在维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下做到提升民众工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