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功过如何?他的历史评价怎样呢?
乾隆皇帝的功过如何?他的历史评价怎样呢?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不仅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还组织编撰了《四库全书》等重要文化工程。然而,他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等政策也导致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乾隆皇帝的历史功过。
大功所在: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国运昌盛
《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乾隆皇帝的主要功绩。
内政“宽严相济”,令“康乾盛世”达到顶峰
在乾隆统治前期,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揽得众多能人志士。同时,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而且,乾隆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统治期间并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政治震动,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
“十全武功”,巩固边疆
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其“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通过这十次重大的用兵,加上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大大地拓宽了清朝的疆域,并且巩固稳定了新疆和西藏的统治,为后代中国的疆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文治集历史大成,达到封建文化顶峰
乾隆皇帝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相传他的诗达四万多首。更重要的是,他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让中国古代的书籍得以在乾隆时代更好地集成和发展。
大过深刻:大兴“文字狱”,拒绝通商接触世界
乾隆皇帝的过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思想极度专制,大兴“文字狱”
由于文字狱,许多文人因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沦为阶下囚,甚至满门抄斩,导致文人不敢多加创作,失去了许多民心,并且从根本上导致文化发展停滞,甚至退后。试想,平民百姓都不敢多去思考新的东西,就算想到了但说出来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谁还会去作深入的思考呢?
愚昧地反对科学
当外国使者带来枪支、铁船样品进贡时,乾隆却不屑一顾,随意地将其赏赐给官员,愚昧地认为这是无益的东西,且认为西洋除钟表外无一物胜于天朝万物。当时工业革命时代不断发展,伴随蒸汽机出现,各种蒸汽纺纱机、轮船、火车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可乾隆仍旧沉醉于他的至高无上的天朝盛世。
长期闭关锁国
当英国使者来到,请求通商时,乾隆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坚决地拒绝英国试使者的要求。如果当时乾隆答应通商,清朝的国民就能接触外界的模样,即使慢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但凭借国内原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要超过英国或许不在话下。就由于乾隆一个决策的历史性失误,导致中国慢慢落后于世界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向没落,最终留给后代子孙一个难以收拾的摊子,使清朝蒙受巨大的屈辱,更导致黎民百姓处于一百多年的水深火热之中。
功过相抵
乾隆皇帝的功过相抵,二者力量均衡。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乾隆前期的确让封建社会到达了一个巅峰的状态。而对于过失,乾隆没有察觉到世界的快速发展,除了自身极大的思想限制之外,环境对他也有影响。闭关锁国是从清朝建国后便开始实施,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社会,祖宗一直这样做,乾隆也不敢贸然改变祖宗的做法,避免落得数典忘祖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