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辨证分型及相关方剂应用
心悸的辨证分型及相关方剂应用
心悸是中医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严重时甚至无法自主控制。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类型。中医将心悸分为六种证型,包括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和瘀阻心脉证。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六种证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方剂应用。
心悸的病因病机
病因
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皆可致心悸。
病机
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心悸的病理因素
心悸的病理因素包括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心悸的证型及相关方剂应用
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剂应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常用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等。
注:若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剂应用:归脾汤加减。常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等。
注: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剂应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等。
注: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剂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常用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子、炙甘草、龙骨、牡蛎等。
注:若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利水化饮;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炙麻黄、补骨脂,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
方剂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等。
注:兼见肺气不宣,肺有痰湿,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剂应用: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等。
注:若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