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一场两千年前的“经济辩论”,到底在吵啥?
盐铁论:一场两千年前的“经济辩论”,到底在吵啥?
公元前81年2月,长安城寒意未消,未央宫却吵得热火朝天。汉昭帝刘弗陵刚满十二岁,托孤大臣霍光急需解决一道难题:汉武帝留下的“战时经济体系”还要不要搞?六十多名地方儒生(贤良文学)奉诏入京,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朝廷官员展开激辩。这场持续半年的“盐铁会议”,堪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的巅峰对决。
西汉经济政策的演变
西汉的经济政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汉初的无为而治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虽然对商人比较歧视,但也不怎么干预工商业发展。经过文景两朝的积累,生产逐渐恢复,至汉武帝时期,社会已经积累巨大财富。汉武帝之所以能够连续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战争,其物质基础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干预
汉武帝时期,为了支持对外战争,汉帝国在大农令桑弘羊的主持下,对经济采取强力干预政策。主要措施包括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这些政策可以理解为:关键领域国企垄断经营、政府宏观调控、铸币税收归国有、酒类专卖等。第三阶段:武帝后期的政策调整
长期的“有为而治”和对外征伐导致财政亏空,中下层百姓负担加重。为此,武帝下“轮台罪己诏”,强调“此后务在禁绝苛暴,不得擅兴赋役,应致力农耕”,逐步放松控制,向汉初“无为而治”迈进。
盐铁论辩论的背景
汉武帝去世后,面对“全面恢复‘无为而治’还是继续‘盐铁官营’”这一难题,托孤大臣桑弘羊主张严管,霍光则希望适度松绑。公元前82年6月,霍光以汉昭帝名义下令,从各地召集代表,入京议事。公元前81年二月,史上第一次全国知识界代表大会(六十余人)在长安召开,整个会议持续了五个月。
双方的主要观点
桑弘羊的观点
- 强国必须垄断:盐铁专营后,朝廷年收入从40万钱暴涨至800万钱,足以支撑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的巨额军费。
- 平准均输可稳物价:官方统购统销、跨区调配物资,长安粮价十年稳定在30钱/石,比战国时期下降60%。
- 防止豪强割据:通过盐铁专营、平准均输,铸币收归国有,可避免地方势力做大。
贤良文学的观点
- 与民争利伤国本:有人揭露官营铁作坊内幕:河北官造铁犁售价300钱,私造仅80钱且更耐用。
- 苛政猛于匈奴:没打仗的时候如何如何,打仗以后如何如何之意。
- 富民方能强国: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也。
深层分析
表面上看,儒生们提出的“藏富于民”“与民争利伤国本”“苛政猛于匈奴”等观点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盐铁专营的本质是与资本争利,而非与民争利。在当时的语境下,贤良文人其实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只是他们不便明说罢了。
最终决策
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对本次会议做了定调:
- 废除酒类专卖(给儒生面子);
- 保留盐铁专营(保朝廷钱袋);
- 裁撤关内铁官(安抚京畿豪强)。
至于关乎到民生物价的“平准均输”,则维持不变!
这场两千年前的经济辩论,本质上是搞封建主义下的自由经济还是国有经济的问题。这个问题影响深远,从唐刘晏改革漕运、宋王安石变法,到明张居正改革,甚至是四十多年前的改开,都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