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崇祯皇帝为何对宦官格外信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崇祯皇帝为何对宦官格外信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qulishi.com/article/202204/610577.html

明朝崇祯皇帝以多疑著称,在位期间对文武百官普遍缺乏信任。然而,他却对宦官格外信任,并大量委以重任。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崇祯皇帝对文官武将与宦官的不同态度,以及他最终选择重用宦官的原因。

崇祯皇帝的多疑性格

明思宗(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政治上表现为对文武百官的不信任。时人李清在其《三垣笔记》中记载,崇祯皇帝在阅读奏章时,常常会找皇太子一同观看,并教导他说:“凡阅科道疏,须观其立意,或荐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处。若铺张题面,娓娓纸上者,借耳,无为所欺也。”这反映出他对官吏的看法极为负面,因此不可能对之全心信任,转而重用身边的家奴——宦官。

初期对宦官的约束

崇祯皇帝刚登基时,对宦官采取了严格的约束政策,不予重用。天启年间,许多边镇派有宦官,这时他下令将之撤回。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尽撤各边宦官的决定正式作出。他对兵部说:“先帝于宣、云、关、蓟、宁远、东江等处,督抚而外,分遣内臣协同镇守,一柄两操,浸寻滋弊。比来内外督臣,意见参商,嫌隙阴构,得且相蒙,失且相卸。封疆事岂能堪此?宦官观兵,古来有戒。朕今于各处镇守内臣,一概撤回,一切相度机宜,约束吏士,无事修备,有事却敌俱听督抚便宜调度……各内臣都着回京。”

接着,崇祯皇帝又对宦官干政作了种种限制。如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命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许出禁门”;二月,“谕戒廷臣结交近侍”。这些措施都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他刚刚从宦官魏忠贤手中夺取了政权,为了取得朝廷大臣的支持,巩固自己的地位,便不能不反天启年间重用宦官之道而行之。

重新启用宦官

然而,由于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对朝廷大臣的不信任,这种约束宦官、不加重用的局面,是不可能持久的。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兵进入内地骚扰,京师戒严。至此,崇祯皇帝遂因不信任百官,认为他们“不称任使”,而重新起用了宦官。十一月十日,“遣乾清宫太监王应朝监视行营”。十七日,“遣太监冯元升核军,毕,诏下户部发饷。又命太监吕直劳诸军”。十二月,以“司礼太监沈良佐、内官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皇城门,司礼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提督京营”。

此后,宦官“衔宪四出”,越派越多。崇祯四年九月,命太监“唐文征提督京营戎政,王坤往宣府,刘文忠往大同,刘允中往山西,各监视兵饷”。十月“命太监监军,王应朝往关、宁,张国元往蓟镇东协,王之心中协,邵希诏西协”。十一月,以太监吴直监视登岛兵饷。崇祯六年五月,明思宗谕兵部:“流贼蔓延,各路兵将云集,一切功罪勤惰,应有监纪。特命内中军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与山西内中军陈茂霖,会同各抚道,分入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玘军中,监纪功过,督催粮草。”

宦官职权的扩大

除去监军督饷之外,宦官们还被派去督察钱粮税务、茶马、司法等政务。如崇祯四年九月,以太监张彝宪“有心计,令钩校户、工两部出入”,“为之建署,名曰户工总理”。同年十一月,“以太监李奇茂监视陕西茶马”。崇祯六年四月,“命司礼监太监张其鉴、郝纯仁、高养性、韩汝贵魏伯绶等赴各仓,同提督诸臣盘验收放”。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命司礼监太监曹化浮同法司录囚”。崇祯十二年二月,以司礼太监崔琳清理两浙盐课及各项赋税。

对宦官的防范

尽管崇祯皇帝对宦官大加重用,但他也不是信而不疑。时人杨士聪在明思宗死后曾就此评论说:“先帝(指明思宗)既以独断诛魏忠贤,收倒持之柄而自操之,遂谓此辈由我操纵,故厌薄朝臣,则以中官参之。”同时人谈迁也曾指出:“(明思宗)直谓三尺在我,此曹(指宦官)亦何能为!”明思宗既然对宦官并不是彻底信任,这就使之在重用之中,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加以防范。这防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加以监视。所以当时的人曾说:“上性多疑,有监视,又有视监视者。”


崇祯墓碑


崇祯影视形象


明十三陵


故宫一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