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手机成瘾现象,它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深度解析:手机成瘾现象,它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在这个年代,手机已经成为与衣物一样的随身物件。物件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使用者却可以因此而坏掉,频繁的使用手机,对手机产生一种依赖。当你意识到想停止,却很难停下来时,这种失去自我控制的情况就是所谓的手机上瘾。
在二零一二年的一份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手机很可能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非药物成瘾。这意思是说,对手机上瘾犹如在吸食毒品,可怕的是严禁使人上瘾的毒品。如今却是小孩随手可得的安抚玩具,甚至使一些小孩出现了吸毒者的阶段反应。人们早在十二年前预言了今天的事,并不是凭空的想象。现在很多医学专家开始提出手机成瘾和药物成瘾在大脑中出现的反应非常相似。
我们用三点来对比,第一,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当一个人在使用手机,不管是刷影片或是接收信息时,大脑里有个叫v t a的区域,会释放一种让人产生欲望追求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多巴胺会激活大脑。不同的区域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包括刷手机时的快乐和兴奋感,这种快感就会让人持续重复使用手机。这种行为和吸毒者的反应异常相似,抽烟和吸食毒品,你会直接刺激大脑的v t a,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让人产生情绪高涨和兴奋的感觉,体验到这种快感的人,谁还会拒绝再来多点这种感觉呢?于是不断重复地去要更多。
第二,耐受性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成瘾者开始发现,现在药物带来的快乐没有以前多了,他们要摄入更多或者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之前的高度与快感。这种现象被称作耐受性提高。和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一样,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的手机已经不够用了。为了回到从前那种快乐的感觉,他们开始花更多时间在手机上,不管是刷社交媒体、打游戏,资讯搜索,开始消遣娱乐。或趁等待空闲时玩儿,上班上课无聊偷偷玩儿,甚至没有空的时候,还要边做工作边玩儿。因为只有更多才能满足他们。
第三阶段,当手机上瘾者无法使用手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会开始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是无法抑制的突然暴怒。这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仔细想想,身边人会对照自己,还真的是手不离机,对手机上瘾了。这场景就和戒毒中心里的药物成瘾者如出一辙。在药物成瘾者不用或减少药物时,他们会战斗恶心、焦虑、情绪不稳定等,这是一种上瘾者的阶段现象。也许使用或做这事情,已经不再提供他们愉悦感了,这只是为了避免不做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
这三点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上瘾的过程。手机成瘾和药物成瘾如此的不谋而合。不过只看手机使用的时间或次数,并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对手机成瘾了,可以从一句话快速的自我察觉,我没办法控制自己,不查手机。当手机不在我身边时,我会产生焦虑和不安,这种不安感已经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
根据普林顿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亚当奥特在二零一七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欲罢不能。科技如何让我们上瘾?》。一书中有提到,你会对手机上瘾,也许不是你的意志力薄弱,而是手机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上瘾设计。手机设计者是这样用六个步骤让你上瘾的。
步骤一,推送通知。在所有的手机app上,不管是通讯、游戏、社交、学习、工作、外卖商城、导航、日历等等app上都有一个通知的功能。这个默认的功能看上去没有什么杀伤力,实则不然。无论是社交媒体的新消息,电子邮件的到达,还是游戏中的新任务,即使你设了静音,当手机亮起的那一刻,你就像是中了魔法咒语一样,不自觉地伸入手机拿起看看这种设计利用了一种反馈奖励,人类天生有对新奇寻求的本能。当我们接收到新消息时,大脑会释放多巴带来愉悦的感觉。一次次的亮屏和铃声其实就是设计师在默默的下达暗示的咒语。快来看手机吧。快来看手机吧。渐渐你甚至出现一种奇怪的行为。在没收到通知的情况下,也会忍不住的拿起来望一下。
步骤二,无限滚动和自动播放。只要你拿起手机两三秒,对于一款成功的app还不算合格,必须让你一直拿着它。请问一下,你拿着手机的姿势,是不是就和你滑动社交媒体没有差别,你只需要单手握着手机,依靠一只拇指不断往上滑,就完成了时间黑洞的启动。你会发现很多社交媒体,他们的网上滑动都是无止境的,只要你继续滑,永远会有新的东西可以看。人类有着一种损失厌恶的心理。生怕自己不在场时,很可能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驱使本人下意识的参与其中,比如担心错过朋友或同事的动态,感觉一天不看手机新闻,好像与社会脱节了。然而,设计成自动播放和无止境的内容,让人很难停下来。因为每次的滑动偶尔出现让人兴奋的内容,同时也满足了避开措施的痛苦。
步骤三,短视频。只要是短短一分钟内,三十秒内甚至是十五秒内的影片,都已经成为上影平台的主流设计。短短几秒的视频就能快速的把人的情绪一下拉到高点,吸引大量用户的注意力,也同时在破坏人类的专注力。大脑会在你获得新信息时释放,多半让你感到兴奋。短期快的输出和无线往上滑的设计,这个状态就像是一个赌徒,只要滑动屏幕,画面就会转动,也许赌徒会经历无数次失败,但只要听到一声胜利的铃铛声和五彩缤纷的闪烁画面,就足够让它持续玩下去。即使你不是赌徒,但在无法自拔的刷着短视频的你已经证明你输不起了。
步骤四,点赞、评论和分享。很多软件都有这个功能,点赞下去,就会通知对方,你占了他的帖子,随后留言分享的按钮更是所有社交媒体必备的功能。因为少了他们用户很可能就不会停留在上面。这关系到人类对社交需求的满足。即使再怎么喜欢独处的人,也无法忍受孤独感带来的负面感受。因为独处和孤独并不是一个概念。人类是寻求社会认同的生物。点赞、评论被分享,就给予人们某种社会认同的感觉。即使你没发过文,没发过照片,只要你注册了社交媒体账号,已经足以表明你需要这个在线身份。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给他点赞,说一句你好漂亮啊,都是一种帮助自己建立在线身份的互动,也是获得社会认同的方式。
步骤五,个性化推荐。很多视频软件中的推荐机制是从观众的观看习惯、互动记录偏好来推荐影片,强调是帮助观众找影片,并非帮助影片找观众。都是根据每个用户的观看历史搜索习惯和评分反馈来制定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因为这样你才能满意的连在平台上不走。对于人类有两个强烈的吸引法则,那就是好奇和需求。大家应该都曾经听过一句话,好奇心会杀死猫,但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好奇心杀死猫,但满足感又将其带回来了。好奇心所带来的上瘾是有迹可循的。大脑为了奖励人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会在人们单纯接触到新奇的东西时就开始释放多巴胺。其中整个奖赏系统未知,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与危险,但仍就是因为这样的刺激和兴奋,不断的追求更多。
步骤六,关注者和观看数。社交媒体的粉丝数和观看数。这开始单纯显示数字的设计,实际是一个完整支撑。前面所有五个机制的基层设计。所有社交媒体里都有两个角色,一个是发布者,一个是关注者。短视频平台里的内容,从来都不是平台本身发布的。平台本身的核心任务就是让这两个角色持续留在平台上,它的方法就是显示粉丝数和观看数。当所有人来到这个平台时,都相互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然后平台把互动数字化那样我们就开始知道多少人看着我们,我们也开始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们一起看,这是一个记忆循环。
当发布者知道有人在关注自己时,就会开始积极的发布照片,这时关注者就会获得更多的内容,持续关注,再回到激励发布者发布更多的照片。想要驱使人采取行动,设置一个眼下能达到的小目标,人类受到跨越眼前的成就所驱动,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目标设定理论和成就动机。比如,平台会给发布者设定目标奖励等。这些平台利用了两者对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将我们化为持续参与的动力。
当六个步骤下来,有人已经发现他对手机上瘾了,甚至出现了无手机恐惧症。如果你也想摆脱对手机的上瘾,可以参考三个方法。
第一,知道自己在使用手机。有些人真的没有发现自己大半天的时间都交给了手机,可以下载手机使用追踪app或iphone本身就有一个screen time,能查看自己最多时间花在什么app上,什么时段上。
第二,给自己设置目标。每天安排一个使用手机的时段和不能使用手机的时段,比如早上九点到十二点是工作专注的时段,完全禁止碰手机,哪怕是收到信息,都要等到十二点后才回复,或者下班后给自己一两个小时刷。当时严格遵守。
第三,把手机离开视线范围。有时候总是忍不住,因为手机就在眼前随手可得,可以在你专注的时候放静音,增加拿到手机的步骤,如放在厨房的抽屉里。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把它变成容易执行。要改掉一个坏习惯,让它变得难以执行。每多一个执行步骤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以上都只是方法,能否摆脱,还是要靠打从心底的决心。只有你的心智强大起来,才能把它消灭掉。其他方法都只是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