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肥胖与否不能只看BMI!减重先避开这些误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肥胖与否不能只看BMI!减重先避开这些误区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9A0560V00

春节过后,你是否发现自己的腰围悄然增长?在上海,成年人中超过四成的人面临超重或肥胖的问题。究竟怎样才算肥胖?如何才能科学减肥?让我们听听内分泌、营养和运动领域的专家怎么说。

如何准确定义肥胖?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曜影医疗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曲伸指出,判断肥胖不能仅依赖传统的BMI计算,还需要综合考虑体脂、腰围等指标,以及个体的疾病体征与症状。

根据《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BMI达到24且低于28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但随着对肥胖认识的不断深入,仅用BMI来诊断肥胖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从医学角度来看,BMI也无法全面反映一个肥胖患者的健康状况。

曲伸解释,全球专家对肥胖的定义已达成共识,即除了关注体重的增加,更要关注其对生活能力和器官功能的影响。肥胖可分为前期和临床期,前期以预防为主,临床期则需要积极治疗。

曲伸提出了一种基于代谢的肥胖分类方法,将肥胖分为红黄黑白四种类型,主要依据患者的皮肤表型和代谢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此外,团队还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中国人群的肥胖分为高代谢胰岛素抵抗、高代谢高尿酸、低代谢、正常代谢四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曲伸强调,在医学上评估肥胖患者时,不仅要关注脂肪含量,还要关注脂肪分布和脂肪组织功能是否正常。除了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是否“三高”等指标也被纳入肥胖的诊断标准。但“腰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指标,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来判断是否需要干预和治疗。中国人群可以参考的标准是:女性腰围超过85cm,男性超过90cm,腰臀比超过1,腰高比超过0.5时,建议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并主动就医评估。

你的减肥餐合理吗?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指出,突击式减肥的人绝大多数会反弹,肉去得快回来得更快!反复减肥,也称为体重循环(weight cycling),比如戒断碳水的人,通常认为只要少吃淀粉和糖,不吃饭不吃甜食,随便吃蔬菜和肉类,就可以减肥。很多人体验了短期的“成功”,然而只要重新开始吃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

吴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减重、减肥、减脂”是不太清楚的。减重是指体重下降,可能包含水分、肌肉和脂肪;减脂是减少体脂肪的重量和比例,需结合饮食与抗阻训练。通常说的“减肥”是一个通俗的叫法,现在更强调“体重管理”。合理的减重速度,是每周减重0.5-1kg;并通过食用优质蛋白以及增加抗阻运动,来减少肌肉流失。

健康减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缺一不可。在营养科,通常不提供固定菜谱,固定菜谱并不适合所有人。吴江说,一份个性、可行的饮食指导,会从体重、腰围、体成分、营养素评估、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综合考虑。

吴江主任介绍营养摄入要点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减肥餐的核心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减少能量摄入,包括制造能量缺口,也就是“吃进去的能量不够用”,而实现这一点,要么少吃,要么多动,要么少吃+多动;二是保证优质营养素摄入,如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减少饥饿感;三是适量的糖盐摄入,优化代谢。

吴江提醒,现代人对于健康、营养、饮食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但也有不少矫枉过正或以偏概全的现象:有患者迷信“超级食物”,听到宣传藜麦好,就只吃藜麦,其他主食不吃;有患者对健康食物存在偏见,听说“全谷物好”,片面理解为“只有全谷物好”,只吃杂粮;有患者认为“主食=发胖”,就不碰碳水;还有患者盲目跟风饮食法,如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酮饮食、七日瘦身汤、过午不食等。营养学有一句话:没有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有些饮食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才能进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尝试。

近年来,药物最近一直是减重的热点讨论话题,吴江指出,药物减肥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因明显食欲抑制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进而可能导致如蛋白质、微营养素等的缺乏。使用减重药物,应当和营养方案联合,同时要加强定期监测。

什么运动适合自己?

深耕企业健康领域12年的“爱活力”发现,久坐不动、饮食不当、睡眠不足恰恰是让职场人一次次瘦身失败的根源。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久坐达8到10小时,随着年龄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成为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的饮食分配不均衡,早餐往往缺少足够蔬菜的摄入,午餐、晚餐以外卖、聚餐、应酬为主,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饮食不当导致营养不均衡,并且热量过高,也是“难瘦”的原因之一。此外,工作压力、加班熬夜引起的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打破“昼夜节律”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饥饿感,激发“应激性进食”。

“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教练指导大家热身 来源/受访者供图

朱娴提醒,职场人群应科学、合理利用饮食、运动等变量,避免相关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行为,同时改善睡眠、管理压力提高脂肪代谢和食欲控制。

在做体重管理的时候,应该更要关注下降的脂肪,看体脂率是否下降。减重的目标是要减脂肪,保住“瘦体重”。所谓“瘦体重”就是指除去脂肪组织后,身体的“非脂肪”成分。瘦体重是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关键因素,肌肉含量越高,身体消耗的热量越多。当然,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肌肉疲劳、代谢紊乱和运动伤害。科学合理的运动频率和强度才能长期坚持,每周3至5次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在决定瘦身塑性前,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大基数还是小基数人群?不同人群减重的难易程度和干预顺序有何不同?朱娴介绍,大基数以减脂肪为主,同时尽量保证肌肉总量,适当降低;小基数一般建议在减脂的同时增肌。

在“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参与训练中的职场人群 来源/受访者供图

具体来说,大基数人群(BMI大于23.9的超重人群)需要降低体重为主,在这个过程当中,以降低脂肪为主,也由于体重基数比较大,在此过程当中或许存在肌肉的少量流失。对于这类大基数人群,建议每周进行4次有氧运动、2次力量训练。最高效且安全的有氧运动就是快走,保持中等强度20至30分钟即可,此时的力量训练更多的是起到辅助的效果。大基数人群有意识加强核心力量,可以更好地提高有氧的效率。

小基数人群(BMI小于23.9的健康体重人群)尽可能在维持体重少量下降的情况下,做到肌肉含量增加、体脂率下降。建议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3次力量训练,有氧的同时可以更多地调动脂肪燃烧去提供能量。而3次的力量是需要针对全身的大肌肉群去训练,避免在过程当中肌肉过度的流失。同时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线条变得更好,达到塑形的效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