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四艘航母,会是核动力吗?海军政委的回答耐人寻味
中国的第四艘航母,会是核动力吗?海军政委的回答耐人寻味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军政委袁华智的表态点燃了外界对我国第四艘航母的热议。当被问及“第四艘航母是否采用核动力”时,他仅表示“很快就会有消息”,却直接否定了“技术瓶颈”的说法。这一表态为国内外的猜测推波助澜:有些人认为核动力是大势所趋,也有人质疑成本与技术准备是否完备。第四艘航母是常规还是核动力?外媒已经迫不及待开始‘乱猜’,而我们是否已经做好迎接核动力航母的准备?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三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和山东舰采用常规动力,已经形成初步作战能力。而福建舰作为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自2022年下水以来,正在按计划进行系泊试验,预计将为我国航母力量带来全新飞跃。
在海军作战中,航母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核心。以辽宁舰和山东舰为例,这两艘常规动力航母尽管性能可靠,但其续航能力和远海作战适应性受制于燃料补给。
而福建舰的设计理念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电磁弹射系统显著提升了舰载机的出勤率与作战效率。对比之下,外界普遍关注的第四艘航母是否可能实现更大技术突破——尤其是核动力的应用。
核动力航母因其无限续航能力,在远海作战中的优势不可替代。然而,这样的技术跨越是否会出现在我国下一艘航母上,仍是未解之谜。
核动力对于航母而言意味着战略上的巨大提升。从军事角度来看,核动力航母的优势毋庸置疑。其核心在于“续航无限”,可以免除舰体燃料的后勤补给问题。举例来说,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在全球海域可持续部署6个月以上,这种灵活性是常规动力航母难以企及的。
核动力还可以大幅简化补给计划。二战期间,美日双方的航母编队曾因燃料问题被迫调整部署位置,甚至影响战局。现代战争中,虽然补给技术有所进步,但加油依然是航母编队行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例如,二战时航母的高速机动需要大量燃料,而现代核动力航母则可完全摆脱这些桎梏,将精力集中于航空燃料和弹药补给。
然而,核动力航母并非全无短板。一方面,核动力航母的造价和维护成本极为高昂。例如,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换料大修通常耗费数年时间。虽然新一代“福特”级航母改用了高浓度核燃料,可以避免换料,但复杂的反应堆系统仍需定期检修。另一方面,技术复杂性也是必须面对的难题。尽管我国在核潜艇研发中积累了40年的宝贵经验,并成功推出“国和一号”(CAP1400)等先进核电技术,但将这些技术转化为适用于航母的成熟动力系统,仍需经历多个研发和验证阶段。
外媒对我国第四艘航母动力系统的猜测可谓五花八门。部分外媒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建造核动力航母的技术能力。美国海军近年来全面采用核动力航母,其全球作战能力为各国提供了清晰的模板。这也让外媒将我国的发展方向与美国相提并论,甚至有声音称,第四艘航母可能成为“中国版的福特级”。
从中美航母的实际对比来看,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代表了核动力技术的巅峰。相比之下,我国现役航母虽在舰载机数量和作战体系上有一定差距,但通过“小步快跑”的发展策略,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
以福建舰为例,其电磁弹射技术已跻身全球前列。外媒的猜测也反映出其对我国“小步快跑”发展模式的认同。核动力航母的建造既是我国技术能力的体现,也是战略需求的考量。尽管当前尚无确切信息,但第四艘航母采用核动力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增加。
我国核潜艇研发经验与“国和一号”核电项目的成功,为核动力航母的建造提供了坚实基础。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突破了核潜艇的技术壁垒,如今拥有丰富的研发与实战经验。
从技术角度看,核动力航母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何时上马”的问题。对我国来说,核动力航母的未来发展需要在技术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航母编队整体能力的提升,也要求后续护航舰艇逐步实现技术升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突破,这一目标的实现已指日可待。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中国第四艘航母会不会采用核动力?海军政委回应2024-03-07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四号大船”用上核动力?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