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至阳穴:位置、功效与临床应用详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至阳穴:位置、功效与临床应用详解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jingxuemima.com/dm/66.html

至阳穴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它具有壮阳益气、利胆退黄、宽胸利膈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背疼痛、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头痛失眠等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至阳穴的位置、解剖结构、功能作用及临床应用。

位置与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具体取位方法如下:

  • 低头法:低头时,颈后隆起的骨突即为第七颈椎,由此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至阳穴。
  • 肩胛骨法:两手自由下垂,用手摸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处即为第七胸椎下方,就是至阳穴所在。
  • 肩胛下角法:取一线过两侧肩胛下角水平绕胸背一周,在该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此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穴位含义

至阳穴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穴”。

功能作用与临床应用

至阳穴具有以下功效:

  • 缓解治疗腰背疼痛、胸胁胀痛、腹痛黄疸、脊强、身热等
  • 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失眠、嗜睡、梦游等
  • 缓解治疗壮阳益气、胆囊炎、心绞痛、躁烦、虚胖、乳房松弛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配伍应用如下:

  • 至阳穴配曲池穴、阳陵泉穴、脾俞穴治黄疸
  • 至阳穴配天枢穴、大肠俞穴治腹胀、肠鸣、泄泻
  • 至阳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悸、心痛
  • 至阳穴配阳陵泉、日月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
  • 至阳穴配心俞穴、内关穴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疗法

可取一个一角硬币,或其它边缘光滑的硬板,用右手食、拇指夹持,以硬币或硬板的横缘抵住至阳穴,给予重压,局部可有酸胀感。一般在按压至阳穴1分钟之内心绞痛即可缓解,按压4分钟以上,可维持作用时间达20分钟。

按压至阳穴不仅在心绞痛发作时可立即奏效,而且还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一般每日按压3~4次,或在从事较重体力劳动前、情绪不佳时按压至阳穴,可以防止心绞痛发作。对于抗心绞痛药耐药的病人,按压至阳穴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抗心绞痛药物的效果。

针灸疗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研究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皮疹以水疱、疼痛为主要特点,属于西医学的病毒类皮肤病范畴。至阳穴埋元利针法可以起到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祛邪扶正、缓解疼痛的作用,该方法起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已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其确切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至阳穴埋针使脊髓节段有关神经及内脏产生一种独特的剌激感后,加强了中枢神经内痛觉调节系统与痛觉冲动相互作用,对痛觉信号加以抑制,从而产生了更好的镇痛效应,同时还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及消炎作用,从而使疾病得以康复。

以杨素清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进行了“至阳穴埋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该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于2004年12月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5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制作成教学光盘,在全国作为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