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坦克歼击车概述
犀牛坦克歼击车概述
犀牛(Nashorn)坦克歼击车是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发的一款自行反坦克炮,以其强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和独特的设计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款坦克歼击车的背景、设计、生产及其在战场上的应用。
1941年冬季,德国设计师尝试在3式或4式坦克基础上构建新型自行反坦克炮,但初期设计未能通过,原因是车体结构并不适合。随后,埃克特Alkett公司推出的Geschutzwagen III/IV底盘,融合了3式和4式坦克的部件,被选为理想的平台。在1942年2月,这款底盘被装备了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型号43型,被命名为"Hornisse"(大黄蜂)。
同年晚些时候,"Hornisse"的车体被用于“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为了安装长身管的火炮,引擎位置调整,车体加长以平衡重量。然而,由于火炮重量和车体承载能力的限制,乘员仅受轻型装甲保护。1942年10月,原型车得到希特勒的批准,预计1943年5月开始生产。
1944年初,生产中的“大黄蜂”型号在驾驶室前装甲板设计上有所变动,火炮型号改为43/1型。同年2月24日(另一说法为27日),另一种型号被命名为"Nashorn"(犀牛)。尽管两者仅在装甲板和火炮型号上有所区别,但这些变化不具决定性。这两种自行反坦克炮,"大黄蜂"和"犀牛",凭借88毫米反坦克炮的强大威力,提供了急需的机动性,但战斗室空间有限,载弹量一般在24至40发之间,战斗室开放,仅以帆布遮蔽,缺乏车体机枪,通常配备MG34或MG42以提供近战防御。
从1943年2月至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设计,德国埃森工厂Deutsche Eisenwerke制造的“大黄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产量并不高,分别为20辆和474辆。它们被装备到重型坦克歼击炮营中,如第655营参与了库尔斯克会战,并在多条战线如意大利战线展现了出色表现,最终被Jagpanzer IV(4式自行反坦克炮)和Jagpanther(猎豹)等更强大、防护性更好的型号取代,但它们的战史一直延续到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