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名人故事 | 陈登:开挖邗沟西道
治水名人故事 | 陈登:开挖邗沟西道
吴王夫差主持开凿的邗沟
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中国大运河水系中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的运河之一。东汉末年,邗沟又称中渎水,由于得不到及时整治,中渎水经常干涸而影响航运。
陈登其人
陈登(字元龙,约164-201年),东汉淮浦(今江苏涟水)人。陈登25岁时被举为孝廉,先后担任东阳县长、典农校尉,主管农业生产。他亲自考察了徐州的土壤状况,开发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使百姓们安居乐业。建安二年(197年),陈登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他贯彻从担任东阳县长、典农校尉以来一直实施的行政理念,推行曹操的屯田制,开发水利,发展灌溉,安抚民众。
开挖邗沟西道
陈登一生功勋卓著,在水利建设方面成就颇多。
在陈登来广陵以前,由江达淮要向东北绕经博支湖、射阳湖,由末口入淮。如此水道曲折,旷日持久,费力费时。
陈登在广陵太守任上,决定裁弯,由樊良湖(今高邮湖)、津湖(今界首湖),再北通白马湖,至末口入淮,航程大大缩短。这条河史称“邗沟西道”。
设置扬州五塘
所谓扬州五塘,实际是汉代至唐代扬州一带陆续修建的相连的五座水库。
其中,勾城塘为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李袭誉引雷陂水所筑。勾城塘面积比陈公塘小,周边长十八余里,塘水沿乌塔沟流入仪扬运河。
在黄河夺淮以前,扬州相对于淮河而言,为北低南高的地形。陈登在此修筑塘坝以蓄水用于灌溉。
在五塘中,陈公塘最大,周边长九十多里,可溉田千余顷,塘址在江苏扬州仪征白羊山以南,塘的东、西、北三面倚山为岸,南面筑垒成堤,如今尚有遗迹可寻,当地人称之为“龙埂”。
小新塘、上雷塘、下雷塘都比较小,周长只有六七里,这三个塘由槐子河串联,往东流入大运河。
唐代以后,扬州五塘开始用于给大运河输水,以保障通航,因此在历史上名气很大。至明嘉靖时,扬州五塘已经失去作用;万历时,潘季驯曾进行调查,确认已无恢复价值。
修筑捍淮
明万历年间实施“蓄清刷黄”以前,在淮河穿越洪泽洼地的右岸,分布着一系列的小湖泊,自北向南依次为万家湖、泥墩湖、灰墩湖、富陵湖和破釜塘,还没有形成洪泽大湖。
据武同举《淮系年表》记载,陈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防御淮水东侵,故高家堰又称“捍淮堰”,在富陵湖东岸。当年,富陵湖所处的位置,北起今淮安市清浦区武墩镇,南抵洪泽县西顺河以北。
后来,明代陈瑄、潘季驯,清代靳辅逐步加筑,将其延伸至盱眙境内,奠定了今天洪泽湖大堤的雏形。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政务《水利名贤》,编辑:高宇卉、梁思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