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rainmed.com/info/detail?id=47691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但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再破裂出血风险。本文通过回顾分析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资料,探讨了术后再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策略。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 urysm,IA)患者的人数比例逐年攀升,据统计〔1〕,目前该疾病的平均发病率为0.5%5.0%。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目前临床治疗IA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通过介入手术在动脉瘤内放置金属支架或栓塞物来阻塞动脉瘤血流,以切断动脉瘤与血管系统之间的血流,从而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2-3〕。但有研究表明〔4-5〕,该手术虽在治疗动脉瘤方面效果显著,但受瘤体的大小、形状、位置,患者的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术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再破裂出血风险,再破裂的发生率可能在1%10%之间变化,这会进一步限制该疾病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基于此,对于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已成为我国各大医疗机构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6〕。而本文通过回顾分析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术后再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改善方案,为今后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资料。纳入标准:①受试患者符合《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7〕临床指征;②年龄>18岁;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④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异常;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③创伤性动脉瘤患者;④假性动脉瘤患者;⑤合并其他原发性疾病。

方法

  1. 资料收集:采取该院自拟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观察记录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含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宽颈动脉瘤情况、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8〕。

  2. 指标评价标准

  • GCS量表评分:评定内容包括眼睛反应(14分)、语言能力(15分)、运动反应(16分)三项内容,满分为三项内容得分总和,分值范围315分,GCS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意识状态越低。
  • 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轻型意识清晰,无神经系统缺陷;轻微头痛或颈部僵硬可能存在。Ⅱ级:中度意识清晰,但可能出现轻度定向或认知障碍;有明显颈部僵硬和头痛。可能存在轻度神经系统缺陷,如轻度眼球运动异常。Ⅲ级:中度到重度昏迷或意识状态差;严重颈部僵硬和头痛;可能存在明显的神经系统缺陷,如眼球运动异常、偏瘫等。Ⅳ级:重度昏迷状态,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脑干功能;可能存在严重神经系统缺陷,如双眼动力性瘫痪、脑神经损害等。Ⅴ级:极重度深度昏迷,脑干功能丧失;可能存在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如肺水肿、心功能不全等。
  1. 调查方法
  • 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宽颈动脉瘤情况、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均在术前检查时进行收集核对。
  • 采用双人平行录入法进行数据录用,并进行系统严格核对,避免出现数据录入错误等问题。
  • 由1名3年以上神经介入中心工作经验的医师收集相关数据,为保证研究的真实性,该名医师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患者分组、治疗方法等情况未知。
  1. 分组方法:于患者术后30d内,通过在院调查及跟踪回访,密切观察其术后再破裂出血发生情况,并以出现术后再破裂出血的患者为观察组,未出现术后再破裂出血的患者为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6.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执行独立样本t检验;例与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执行X2检验;患者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项目执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记录各项目回归系数β、标准误差(Squared Error,SE)、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选用接ROC曲线获得影响因素最佳截断值,记录ROC曲线下方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约登指数(Youden Index,YI)及95%CI。

结果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病程、吸烟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史、宽颈动脉瘤情况、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高血压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为导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3。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

将老年UKA患者术后出现再破裂出血作为阳性结局制作ROC曲线图,由结果可知,年龄过高、有高血压病史以及Hunt-Hess分级越高对术后再破裂出血形成具有较强敏感性。各项指标中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30、0.729、0.778,对应P值均<0.05。见表4,图1。

讨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可初步得出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可能与年龄、高血压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有关。其结果显示:年龄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0,敏感度水平较高,这提示患者的年龄属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其基础代谢、耐受等能力会逐渐下降,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这会大幅度提升血管内膜受损的风险,而在相关手术操作介入后,易出现血管内膜破裂等不良情况,进而引发再破裂出血。

此外,本文作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是否存在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再破裂出血产生的相关结论较为复杂。彭怀玉、李碧霞等〔9-11〕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与高血压疾病史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作者分析,高血压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使得血管壁变得更加脆弱,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导丝和栓塞剂等器械经过血管,若血管壁已经受损或变脆,可能增加出血或血管破裂的风险〔12-13〕,因此应将其介入影响因素范畴,且本研究结果:高血压病史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敏感度较高。

而Hunt-Hess分级作为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的重要系统方法可帮助医生确定病情的严重性和预测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Ⅴ级患者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Ⅲ~Ⅳ级,其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778,由此可见,Hunt-Hess分级较高的患者脑血管病变较为复杂,血管壁脆弱度增加,再次破裂出血风险更高〔14-15〕。

护理策略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本文作者建议,我院应完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流程,在常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并发症预防护理内容,具体内容包括:

  1. 动态评估:每间隔12h,使用Hunt-Hess分级评估系统〔15〕,将不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形成风险等级进行系统评估,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动向。

  2. 术后管理:在手术后的早期阶段,保持患者头部平正的姿势,避免头部过度活动或过度倾斜,以减少血管的压力和可能的出血风险,同创造一个安静、光线柔和、噪音较少的环境,避免对患者大脑造成过度刺激,减轻患者的不适反应,在此次基础上,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消毒和手卫生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定期更换导管、引流管等装置,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护理,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并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渗液或感染迹象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血药物、抗痉挛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血管痉挛或缓解其他可能的并发症。

  3. 风险标识:责任护士需在交接记录上明确标识各个患者的基础情况,例如当前身体状态、所使用的相关器械、评估时间等,并在患者病房增设风险警报(安放紧急呼叫铃与风险警示灯),在报警系统处标注具体使用方法等,同时派遣资深护士轮流看守。

  4. 制度完善及人员培训:重新调整本院相关护理管理制度,明确指出各级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程序,同时设立奖罚制度,每周举行一次2h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器械使用、护理管理措施实施方法等,同时进行现场考核,对开和分数处于95分以上的患者,需次日进行二次考核,考核不合格达到3次或3次以上给予相应处罚。

  5. 质量控制:由主管医师与护士长同时组成护理质量监督小组,不定时开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风险评估知识、日常护理操作规范以及具体实施方法等相关内容与技能考核。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产生可能与年龄、高血压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有关,但本次研究属回顾性分析,易忽视纳入样本与实际情况的细节偏差,其准确性仍需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为此本文作者建议,我院可通过延长研究时间、扩大研究方向等方式,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本文作者建议,我院在老年UKA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应持续改进临床护理策略,以此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本文原文来自BrainMed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